作者 | 提拉没有米苏

转载自公众号“有桃有豆”(ID:youtaoyoudou)

在绘画上,我曾差点毁掉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小树从小就喜欢画画。记得小树一岁多时,我在书桌前拿着笔写文章,他凑过来,扔掉手里的积木,要走了我手里的笔,然后在纸上用力地戳点,开心地乱画。

我见状又把笔要回来,然后在纸上规规整整地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周围是射线,我指着对他说:这是太阳。小树开心地笑,他开心我也开心。我又给他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周围又画了一些半圆,说,这是花朵。小树挥舞着手,咿咿呀呀地说:妈妈,再来。

那时的我认为这就是给孩子的绘画启蒙。后来,在对孩子绘画培养的逐渐摸索中,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绘画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孩子不是成人,他们观察世界的视角跟成人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生命体验。

他们在纸面上乱戳留下的点,或许只是他们要表达的一种喜悦,那些上乱七八糟的涂鸦,或许只是在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浅显认知。

而那时的我,却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他,否定了他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后来在小树的画里,太阳和花儿的形象大概就是我曾经给他画的模样。

我问过他:你眼中的太阳就是这样的吗?他回答:这是妈妈教我的啊。

是我毁掉了他幼小世界中的太阳和花儿,我为自己的“先入为主”感到些许惭愧。庆幸的是,在了解了关于绘画的一些知识后,我及时止损,所以没有教他太多,他对绘画的自由也没有因为我的无知而受到很大的局限。

现在豌豆儿一岁零几个月,有了之前的经验,我不再教她按照我的意愿画形象。我俩人手一笔,我跟她一起点,一起涂,同样地,她很开心。很期待,等她稍大一点儿,她能画出与众不同的太阳和花朵儿。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当你认真去聆听,去感受他们的画时,你会发现,孩子的画并不只是一幅画,他是在用画笔写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正是他们心灵的折射。

《小王子》这本书中,狐狸说过这么一句话:用心灵去看,才能看得真切。最本质的东西,恰恰是无法用眼睛看到的。

但我们大人总以成人的眼睛去看待孩子的作品,我们都有一套规整的评判标准:比如“画得像不像”,“色彩协不协调”,“真实还原度高不高”。更有的父母直接斥责孩子:“你这是画得什么啊?”“看看,一张画纸被你弄得乱七八糟”。我们总是忽视孩子画中最本质的东西。

小树大一些后,他画完一些画,就会分享给我看。我看不懂,但还会表现出很好奇的样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说:这是我来到妈妈肚子之前住的星球,星球上有一个房子,房子里有两个房间,一个房间是我的,另一个房间是奥特曼的。

我注意到,房间里有马桶,床,还有杯子。他房间的墙上还挂了一个相框,我们一家四口,画中的妹妹扎着小辫,笑得很灿烂。这幅画里,有他的英雄梦,也有对家的爱。我觉得很有趣,鼓励他继续画下去。

有次,他的幼儿园老师给他们讲了关于地震的常识,回家后他画了一幅画,画里有个很多层的高楼,高楼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人哭泣,有人逃跑,有人喊叫,还有人从窗子里往下掉。这是地震时他脑海里的场景。

但这幅画有惊喜,在纸张的一角,他画了一个类似于热气球的东西,对我说,这是天空之城,希达带着天空之城来救他们了。

有灾难,就有救赎。我感叹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对他的绘画给予了积极的鼓励和赞许。

更令我感叹的是,他拿起笔就能画,下笔果断,不像我们成年人,小心翼翼,在用笔和着色上犹犹豫豫。

难怪毕加索曾说:“我在十四岁是就可以画得和拉斐尔一样好,而我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回到童年时的状态。”连毕加索都渴望能够像孩子一样作画,我们却对孩子的画指指点点。我们这些大人们,是不有些自不量力了?

现在幼儿美术班遍地丛生。看着同龄的孩子都开始上美术课了,家长们开始犹豫: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学美术?这要根据年龄段来区分。

日本著名的画家鸟居昭美建议:让孩子上绘画班的话,最好在九岁以后。

因为九岁后的孩子开始热衷对各种绘画技巧的研究,这个时间的孩子开始具备洞察事物真实状态的眼睛,开始在绘画中表达事物的真实存在。

而对九岁前的孩子而言,父母应该承担起培养他们艺术感受力的责任。因为在九岁之前,孩子不需要太多绘画的技巧,而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为主。

很多家长担心如果不早送孩子去学美术,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美术是一种艺术,其中的创造力和感受力是最重要的。如果过早地送孩子去上美术班,反而会弄巧成拙。

小树五岁时,我给他报了一个美术班。恩,就是现在流行的创意美术课。不得不说,创意美术课相对传统的美术课来说,确实是一种艺术培训上的进步。

但“创意美术课”中的“创意”是个宽阔的概念。很多培训班完全忽略了“创意”的本质,只把这两个字拿来当噱头。

小树的其中一节课的主题是“我的爸爸”。一个半小时的美术课结束后,小树从教室里出来,把画交给我。

我看完他的画,对小树说:这不是你的爸爸。你的爸爸每天早上都会把胡须刮得很干净,而且你的爸爸带着眼镜,画中的这个人没有戴眼镜。还有,你爸爸很少穿正装的。小树眨巴着眼睛说:可是,老师的电脑上的“爸爸”就是这样子的。

我又看了看其他小朋友的画,虽然他们画得线条很工整,着色很均匀,画面很干净。但每个“爸爸”都千篇一律: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下巴上都有星星点点的胡须。

我跟老师说了下我的想法。这位老师很实在,他无奈地说:其实,我作为一名专业绘画老师,也知道这样教会湮没孩子的灵气。但如果孩子大胆表达,乱画一气,很多家长会不满意,毕竟,他们交了昂贵的学费。

我想了想,造成现在的这种市场局面,一方面与老师的教学理念和自身素养有关;另一个方面,这也是由我们很多家长对绘画的错误认知引起的。当然,美术培训的市场虽然混乱,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好的美术老师可遇而不可求。

有次在茶室遇见一位老艺术家,他告诉我,对小树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在家画就可以。家长给他讲故事,然后引导孩子凭自己想象把故事用画笔描述出来,这样做的效果比在学校学画好一百倍。于是,我果断终止了孩子在美术培训班的学习。

上美术课,这是小树在美术发展方面走的一条弯路。

有段时间,小树画画很痛苦。他想画一条龙,非要我帮他找出来照着画。如果画得不像,他自己就对自己失望,有时甚至气得把画纸撕掉。

我很是担忧,对他说:画得像不像不重要,重要的是独一无二,我喜欢不一样的龙。他听不进去,哭着说:仔仔画得龙就就像一条真的龙,老师经常夸他画得好。、

我说的话好像已经失去了支撑和力量。怎么办呢,我给他读了加拿大插画家彼得·雷诺兹(Peter H.Reynolds)绘本《味儿》,书中的故事很耐人寻味:

男孩雷蒙非常喜欢画画,有天,他在画一瓶花儿,却遭到哥哥的嘲笑。这让雷蒙心神不宁,他开始试着让自己的画看起来很像,但怎么也画不好。几个月过去了,雷蒙揉碎了无数张画纸,最后,他绝望地放下了画笔。

可是,雷蒙的妹妹却把他的画当成了宝。她把哥哥揉碎的画一幅幅展平,并一一贴在自己房间的墙上。妹妹指着他画的那瓶花说,这是她最喜欢的画,因为它看起来很有“花瓶味儿”。

妹妹的话照亮了雷蒙内心的一角,他惊喜地发现他的画儿虽然不像,但充满了“太阳味儿”,“鱼味儿”,“船味儿”,“傻味儿”,“兴奋味儿”。

在妹妹的鼓励下,雷蒙又开始画他周围的世界了,他按照自己的感觉画画,没有任何顾虑,自由自在的线条与创意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

感谢这位伟大的插画家,读完这本绘本,小树像雷蒙一样,又开始了自由自在地绘画。

有次他画了一幅画,叫《夕阳山外山》。我指着画中的山说,它为什么不是绿色的呢?他说:夕阳的光洒在山上,山就变成金色的了。

还有一次,他画一个小孩在田野中滑旱冰鞋,在我看来,小孩是主角,背景是田野。但他把背景涂色太浓厚,把滑旱冰的小孩在视觉上弱化了,我试图指出他表达效果间的矛盾。他说:可是,妈妈,我画的是田野啊。我很喜欢这种效果,我的画,我做主。

我觉得小树说得很对。孩子的画,就应该由他们自己做主。

★提拉没有米苏:85后妈妈,喜读书,爱写字,家有一儿一女,用感恩的心陪伴孩子成长,用笔收录一切美好。已出版《我敢让自己活得不一样》。

版权声明

本文为《育儿周刊》转载稿件,转自“有桃有豆”微信公众号,作者是提拉没有米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和原作者联系申请授权,并在转载时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Copyrigh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