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史故事丨慈禧与恭亲王密会3小时 以什么条件达成了合作交易?

《清史故事》049

咸丰十一年(1861年),随着咸丰皇帝的驾崩,清朝高层发生了一起政治地震,以慈安、慈禧太后和亲王奕訢为首的势力,从从咸丰生前指定的顾命大臣手中夺权,史称“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的发生,是晚清宫廷史,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事件。这次事件标志着清朝家法中顾命大臣的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太后垂帘、亲王议政的制度,这也为后来慈禧太后逐渐排除异己,自己一手独揽大权埋下了伏笔。

许多人觉得,咸丰生前安排的权力结构失衡,是促使慈安、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合的主要原因。这种说法虽没有错,但太后与亲王成功联手,也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这其中,有许多偶然的因素在里面,若从概率的大小来看,太后和亲王牵手失败的可能性是更高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首先要打破因为看多了电视剧而形成的定式思维,以为亲王和后妃,一个是皇帝的弟弟,一个是皇帝的妻妾,就可以经常有很多的交集。

亲王虽然是皇帝的血亲,但毕竟是属于外臣,是不能像电视剧中一样,平常没事就跑到后宫里找嫂子们唠嗑的。除了逢年过节,能在皇室家宴上远远见上一面外,几乎没有更多的交流。

而咸丰驾崩时,慈安、慈禧两位太后身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而恭亲王则留京与洋人议和。互相之间的了解,仅限于平日里从他人处听来的议论——可能两位太后对恭亲王的了解还多些,毕竟恭亲王平日里做事,哪里需要特意去了解皇帝的众多后妃们是什么样的人呢?

也就是说,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联手之前,互相之间都没有深入的了解,而且在顾命八大臣的眼皮底下,消息互通也基本被隔绝。我们平常和陌生人合作,都得留个心眼,何况是推翻先帝遗命,赌上一生前途命运这等大事呢?所以说两宫太后和恭亲王之间达成合作协议的可能性,原本是很低的。

即便是恭亲王以拜祭咸丰为名,前往热河,也只与两宫太后进行了一次短暂的会面。《热河密札》记载:“祭后,太后召见,恭邸请与内廷偕见,不许,遂独对,约一时许方出。”

“一时许”是多久?古时候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一时许是3小时左右。顾命八大臣可能觉得,这么短的时间,谅他们也谈不出来什么,所以没有坚持与恭亲王一同觐见。但最后的结果,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这三人谈判效率之高,就是在这相当于初次见面的密会中,叔嫂之间就秘密结成了联合阵营。

史籍记载慈安太后拙于辞令,谈判的事情自然由慈禧出面。那么慈禧究竟开出了什么价码,说动恭亲王与她合作呢?

首先可以猜到的是,慈禧必然许诺了事成之后,给予恭亲王足够高的权位,类似于清初摄政王多尔衮的地位。后来恭亲王受封“议政王”,并成为领班军机大臣,也印证了这种说法。而作为交换条件,则是恭亲王支持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恭亲王是否看重权位的人呢?他的确希望能够掌权,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太后垂帘,毕竟是打破了祖宗家法,恭亲王不是为了权力而破坏规矩的人。所以慈禧许诺的,并不只有议政王的地位,还有其他能打动恭亲王的条件。而这个条件,就是为恭王的母亲正名。

前面讲到,若只为自己的权位,恭亲王不一定会去破坏规矩,但为了母亲,孝顺又鲁莽的恭亲王可能会甘冒此险。当年恭亲王的母亲静太妃临死前,希望咸丰能封她为太后,但咸丰却不置可否,恭亲王便假传圣旨,命令礼部晋封静太妃为太后。

因为恭亲王擅作主张,让咸丰皇帝非常愤怒,虽然默认了静太妃的太后身份,但只封她为“康慈皇太后”,既不系宣宗谥,也不祔太庙,相当于不承认其正式的太后地位,并从此疏远了恭亲王。这件事成为了兄弟之间永远的隔阂,也成了恭亲王心中的一大遗憾。

慈禧太后身在后宫,必然对当年这件事有所了解,所以也对恭王开出了为静太妃正名的条件,作为日后的酬庸。比起议政王的地位,或许告慰母亲在天之灵,才是恭亲王答应合作的主要原因。

辛酉政变成功之后,同治元年(1862年),两宫太后以同治皇帝的名义为静太妃加谥为“孝静成皇后”,同年升祔太庙,为恭亲王完成了母亲生前的最大愿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