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倒黴的大人物到底是誰?

因爲近視,他差點看錯了一起殺妻案……

因爲近視,他差點看錯了一起殺妻案……

文/波波

# 奇葩問·第77輯 #

前段時間小編重溫了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劇中的鐵三角組合依舊讓人印象深刻啊。當看到第二部中的一集時,出現了這樣的情節:在朝堂上,皇帝送了紀曉嵐一副眼鏡。

這讓小編開始腦洞大開:在古代,人們會近視嗎?在照明系統還不發達的古代,文人晚上秉燭夜讀,眼睛會沒有問題嗎?如果近視了,古人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因爲近視,他差點看錯了一起殺妻案……

圖源:愛奇藝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第二部》截圖

笑君雙眼太稀奇,子立身旁問誰是?

日透窗欞拿彈子,月移花影拾柴枝。

因看畫壁磨傷鼻,爲鎖書箱夾着眉。

更有一般堪笑處,吹燈燒破嘴脣皮。

由於小編的視力還可以,所以對於近視是什麼感覺,還真不知道。但這首明代的打油詩,短短几句就很生動地描述了近視,原來近視的人感覺就像生活在雲山霧繞裏。

古代的人沒有電腦、手機等對視力損害大的電子產品可用,爲什麼還會有不少人近視呢?這就要從古代的照明系統說起啦。

古代晚上家家燈火通明?

—— 你想多了!

現在我們白天有陽光,晚上有電燈,除非停電,否則是不可能黑漆漆一片的。那古人晚上又是如何照明的呢?

在先秦時期,人們照明用的多是將動物油脂放在特製的青銅燈罩裏,中間插上一根芯子,又叫“脂燭”。

宋代的照明燃料中,已經有我們熟悉的蠟燭了,但大部分人用的還是燈油。宋代的燈油一般爲植物油,這些植物油既用來食用,又用來點燈照明。

到了唐代,比較常見是白蠟。白蠟是寄生在女貞樹上的雄性白蠟幼蟲的分泌物,白蠟蟲是中國特有的昆蟲。白蠟的熔點爲82.9℃,是動物蠟中熔點最高的,色白或微黃,故稱“白蠟”。

蠟燭雖然很早就出現了,但是因爲製作成本高昂,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比如北宋時期,每根蠟燭要400文,而按照北宋當時的物價,10文就可以買到一斗糧食,一斗相當於我們今天的12.5斤。也就是說,一根蠟燭可以換500斤糧食。

而文人秉燭夜讀,如果按照一晚上平均燒掉3根蠟燭來算,就相當於花費了1200文,相當於燒掉了1500斤糧食,這哪是燒蠟燭,簡直就是燒錢啊!

所以普通老百姓用的最多的是燈油,而不是蠟燭。有些更窮地方的人,連燈油都用不起,只能在晚上有月光的時候讀書。

白居易、紀曉嵐

你所熟悉的古代名人可都有近視呢

誰能想到,我們耳熟能詳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有近視。他曾寫過一首詩來表達這種痛苦:

早年勤倦看書苦,晚歲悲傷出淚多。

眼損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

千藥萬方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

看來這近視還真是古代文人的通病。前面說到電視劇裏皇帝送紀曉嵐眼鏡的事情,這真不是毫無根據的編造,關於紀曉嵐近視的事情,歷史上確有記載。王先謙所撰編年體清代史料長編《東華錄續篇》中記載:1785年,大學士阿桂姻親海升毆死妻子吳雅氏,謊稱吳雅氏自縊身亡。乾隆派紀曉嵐複驗,證明確是自縊。吳雅氏弟弟貴寧不服,上告,隨後乾隆皇帝派阿桂會同刑部共同查覈,發現屍身並無縊痕。

這件事的結果是阿桂被罰俸五年、革職留任。

而對於紀曉嵐,乾隆卻爲他開脫:“紀昀本系無用腐儒,原不足具數,況伊於刑名事件素非諳悉,且目系短視,於檢驗時未能詳悉閱看。”(紀昀本來就是迂腐文人,原來也不過是充數的,想來他對於刑事案件並不熟悉,而且是近視,此錯誤還是可以原諒的)乾隆稱紀曉嵐“短視”,“短視”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近視。

關於紀曉嵐的近視,還有不少趣聞。

清末民初徐珂編撰《清稗類鈔》中記載:紀文達體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浹背,衣盡溼。時入值南書房,每出,至值廬,即脫衣納涼,久之而後出。高宗聞內監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戲之。會紀與同僚數人,方皆赤身談笑,忽高宗自內出,皆倉皇披衣,紀又短視,高宗至其前,始見之,時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動。高宗坐二小時不去,亦不言。紀以酷熱不能耐,伸首外窺,問曰:“老頭子去耶?”高宗笑,諸人亦笑。

這段話的意思是:紀曉嵐體態肥胖,特別怕熱,夏日的時候常常汗流浹背,衣衫全部溼透。當時去南書房值班,總要脫光衣服,赤膊納涼,過很久纔出來。高宗(乾隆)聽說了此事,某一天就決定去戲弄他一番。碰巧,紀曉嵐與幾位同僚正在赤膊談笑。

忽然間,乾隆就走出內宮,同僚們看見後都慌忙披上衣衫。唯獨紀曉嵐因爲近視,直到乾隆都走到他面前了,才發覺,此時已經來不及穿衣服了,他急忙躲在皇帝的座位下,喘着氣,動也不敢動。乾隆故意坐兩個小時不說話。

因爲天氣炎熱,紀曉嵐實在沒法忍耐,便伸頭向外窺探,問同僚:“老頭子走了嗎?”乾隆聽後不覺發笑,同僚們也笑起來。

看來古人也深受近視的困擾,像紀曉嵐這樣的大文人,也因爲近視鬧出了笑話。那麼,古人有什麼方法應對近視呢?

古代應對近視的方法

宋代葉夢得撰《石林燕語》中記載:“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在政府數年,每進文字,亦如常人,不以爲異。貴人真自有相也。”

看看歐陽修的近視,已經對生活乃至工作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常常只能讓人把文字讀給他聽,小編就很好奇了,古人有什麼緩解近視的方法嗎?你別說,古人爲此還真的是做了研究。

▷ 熱水外洗以明目

中醫書籍《蘇沈良方》卷七“治諸目疾”中記載:“上盛熱湯滿器,銅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緊閉勿開,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湯沃,湯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爲之,無疾一日兩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瞼癢。予自十八歲因夜書小字,病目楚痛,凡三十年,用此醫法,遂永瘥。樞密邵興宗,目昏,用此法,逾年後,遂能燈下觀細字,大率血得溫則榮,目全要血養。若衝風胃冷,歸即沃之,極有益於目。”

這是一種外洗眼目法,說的是打一盆熱水,用雙手灑在緊閉的眼睛周圍,不斷重複動作,直至水溫變涼。

蘇軾本人因寫作過勞所患的目痛,洗而痊癒。邵興宗長期堅持洗目,令昏目復明,能讀小字了。

看樣子這種方法適合讀書人,而且不用特殊藥物,簡單可行。

後來,這種簡便的方法發展到不獨用溫水,而是加入了有明目功用的桑葉。這在明清醫藥典籍中多有醫案傳世。

▷ 明目之方藥

《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很多有明目助讀功效的藥物,如蕪菁(蔓菁)花:“主治虛勞眼暗,久服長生,可夜讀書。”

《冷廬醫話》卷四記載,陸以湉自訴苦讀病目後,專服黑豆,並佐以洗目法,半年而愈,“因服小黑豆勿輟,凡二十餘年,迄今目光如舊,燈下可作細字,未始非此方之力。”(一直不停喫小黑豆,共二十餘年,視力恢復到以前,燭燈下可以寫小字,未必不是此方法的功效)。

當然,古人還有一些非科學的方法,這裏我們就不提了。雖然不知道這幾個方法有沒有用,但小編認爲前面水洗眼睛的方法還是可以嘗試一下的。

不過,一定要先諮詢專業的醫師,並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嘗試和治療。

古人近視有沒有外在輔助工具?

我們現在近視了馬上就去醫院驗光配眼鏡,那古代有沒有眼鏡呢?

其實眼鏡的正式傳入應該是在明代宣德年間,真正流行起來是在清朝。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古人已經發明瞭一大神器:放大鏡。

國內現已發掘出最早的鏡片,是東漢王室劉荊墓中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鏡,可以放大物體5倍。(好厲害的樣子)

前面提到了眼鏡真正流行起來是在清朝,即便如此,在清朝早期,眼鏡一般都是用來進貢的,只有皇族成員纔有資格享用,普通老百姓是戴不起的。

到了清中期以後,我們有了自己的眼鏡生產作坊,產量纔有所提升,但主要還是用來進貢的。皇帝會把眼鏡作爲賞賜賞給有功的大臣,於是電視劇中,在朝堂上,皇帝送了紀曉嵐一副眼鏡這個情節,還真是有據可依的。

因爲近視,他差點看錯了一起殺妻案……

圖源:新華網新聞-故宮表情包賣萌

想想現在我們能戴眼鏡是多麼幸福

(咦,好像哪裏不對)

雖然從古到今,人們有很多方法來應對近視,而我們也不用像古代文人那樣“近視了就像生活在雲山霧繞裏”,畢竟現在人人都戴得起眼鏡,而且我們還有隱形眼鏡,甚至可以通過激光手術改變近視的狀態,但是再怎麼藉助外力,對於近視的人來講,或多或少還是有些不方便的。

所以保護好眼睛,避免近視纔是根本之道。

近視的小夥伴,你們是幾歲開始近視的呢?因爲近視,在生活中又遇到了哪些麻煩事或者趣事呢?歡迎大家暢所欲言。

本期資料來源

[1]《傷寒論》“天人相應”思想淵源研究上海中醫藥大學韓鑫冰

[2]《中國古代讀書人健康問題之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 黨偉龍

[3]《宋代照明研究》河南大學 張彥曉

本期編輯團

主稿:波波;審稿:小緣緣;校對:等等;題圖:林遠方;排版:春天花花小分隊

因爲近視,他差點看錯了一起殺妻案……

因爲近視,他差點看錯了一起殺妻案……

因爲近視,他差點看錯了一起殺妻案……

因爲近視,他差點看錯了一起殺妻案……

本文爲 原創文章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如果你喜歡這一期的內容,就爲我們點個贊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