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應向孩子主動談論自己的情緒情感,並經常與孩子討論彼此的情緒感受,讓孩子知道表達情緒的方式,可以通過句式“媽媽很生氣,因爲。三至六歲的兒童對情緒已大致瞭解,6歲以前的情感經驗對人的一生具有恆久的影響,幫助孩子認識、瞭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理解他人,做好“情緒管理”,有助於提高孩子的人際關係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高情商孩子的突出表現是善於管理自我情緒。

媽媽正在廚房裏做蛋糕,小慧在一邊看着媽媽忙碌。看到媽媽拿出香香的巧克力和新鮮的水果。小慧說:“媽媽,我要喫蛋糕。”媽媽說:“蛋糕還沒做好呢,再等等,媽媽先把粉調好……”,小慧根本不想等,依然糾纏媽媽:“我就想喫蛋糕!我就要現在喫!”,說着還耍賴哭鬧起來:“我不管,我現在就要喫!”,媽媽看着小淚人又氣又無奈……

當孩子迫不及待要得到某樣東西又不被及時滿足或延遲滿足時總會對孩子的耐心提出考驗,心理學上,耐心屬於意志品質,是衡量一個人心理素質優劣、心理健康與否的衡量標準之一。三歲左右的孩子還習慣把自我需要放在首位,如果孩子不停地用哭鬧強迫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時,家長面對孩子的情緒化往往慌了手腳,習慣於“即時滿足”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了急性子,認爲只要哭鬧父母就會滿足自己的需求,當需求模式建立,可能形成慣性循環:不被滿足——哭鬧(情緒化)——被即時滿足——急性、情緒化,因此,培養孩子的耐心,首先需要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

管理情緒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是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壓制情緒。第二是要善於剋制自己的情緒,善於把握表達情緒的分寸。三至六歲的兒童對情緒已大致瞭解,6歲以前的情感經驗對人的一生具有恆久的影響,幫助孩子認識、瞭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理解他人,做好“情緒管理”,有助於提高孩子的人際關係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高情商孩子的突出表現是善於管理自我情緒。在生活中如何培養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呢?

首先,營造寬鬆和諧的家庭情感氛圍,讓孩子認識表達情緒。

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圍的重要主體和創造者,父母能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善於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學習情緒、理解情緒和處理情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應向孩子主動談論自己的情緒情感,並經常與孩子討論彼此的情緒感受,讓孩子知道表達情緒的方式,可以通過句式“媽媽很生氣,因爲……”,“我感到有點難過,是因爲……”來告訴孩子自己的情緒來源,同時你也可以問孩子,“你是什麼感覺啊?”,“媽媽看見你很生氣、難過,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嗎?”等對話來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及發現自己情緒的原因,提高孩子的情緒敏感度。

其次,通過遊戲讓孩子體驗情緒,洞察他人情緒。

遊戲本身就是幼兒鬆弛緊張情緒,渲瀉消極情緒的有效方式,在遊戲中幼兒會藉助於動作、語言、角色扮演來體驗積極情緒,發泄消極情緒,在內心產生一種滿足和快樂的感受。如透過說故事編故事、角色扮演和孩子討論故事中人物的感覺和前因後果及利用周圍的人、事物來引導孩子設想他人的情緒和想法。從他人的情緒反應中,孩子會逐漸領悟到積極情緒能讓自己和對方快樂,消極情緒會讓自己和對方造成痛苦,不利於事情的解決。

另外,教給孩子一些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

由於幼兒注意力很容易發生轉移,消極情緒狀態持續時間不一定很長,這也表現出一種對情緒的無意識調節。面對孩子的過激情緒,父母可講究一些策略,如冷處理、設法轉移幼兒注意力等等。同時家長應幫助孩子學習主動自覺地控制其情緒。如教給孩子一些自我調節的方法,譬如告訴他們,特別生氣或難過時,可以在心裏數數或做幾個深呼吸,去找自己的好朋友玩,還可以在心裏暗暗說“不能打人”或“不能摔東西”等。

耐心不僅是一個人的性格,更是一個人的能力和素質,一個有所追求的人,需要有極大的耐心,深入的瞭解事物關鍵所在,纔可以圓滿達成目標,讓孩子學會積極的情緒管理方式,學會正確應對延遲滿足,學會等待。父母付出耐心纔會培養出孩子的耐心。

管理情緒怎麼僅有有個方面呢?

第一,感受外界情緒,涉及是否接受外界情緒感染和感染的程度。

第二,引發內在的情緒以及釋放內在情緒的程度。

第三,表達情緒和表達情緒的程度和把控情緒程度。

三至六歲的兒童對情緒已大致瞭解,這句話極爲不妥。

第一,三歲是幼兒情感建立的開始,到六歲時,這中間的變化差役很大,不能同論。

第二,六歲是幼兒情緒表現豐富的時段,與三歲時幼兒的情緒是不能等同的兩個形式階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