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普賢菩薩聖誕日:菩薩因何名爲普賢?

菩薩因何名爲普賢?《悲華經》說:“我行應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對普賢一名的解釋,歷代大師各抒己見,今取唐宗密大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的解釋。

(1)約自體說: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2)約諸位說: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

(3)約當位說: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

在娑婆世界裏,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併爲釋迦牟尼的兩大脅侍。依據大乘佛教美術的排列法,文殊菩薩駕獅子侍在釋尊的左側,普賢菩薩則乘白象侍在右側。文殊象徵智、慧、證三德,普賢則顯示理、定、行三德。在修行上,文殊重在一切般若,而普賢則重在一切三昧。兩位菩薩德行的配合,象徵着大乘精神最究竟的完成。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之行願的象徵。他曾經在過去無量劫中,行菩薩行、求一切智,修集了菩薩救護衆生的無邊行願。因此,他也是大乘佛教徒在實踐菩薩道時的行爲典範。

在《華嚴經》裏,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願,此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衆生、普皆迴向等十項。普賢菩薩以此十願爲衆生成就如來功德的主要法門。

普賢菩薩誓願守護佛經,佛在靈山會上說《法華經》時,普賢菩薩於寶威上王佛國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共來聽受。普賢菩薩在會上提出:如來滅後,善男子、善女人,云何能得是《法華經》?答案曰:若人能做到下列四點,必能得到是經。(1)爲諸佛護念;(2)植衆德本;(3)入正定聚;(4)發救一切衆生之心。

普賢菩薩又在會上表示:世尊滅後五百年際,有人受持是經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穩。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當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供養守護、安慰其心。是人若坐思惟此經,我復乘象王至其人前。是人對《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令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書寫此經,一心精進,滿三七日,我當乘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衆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爲說法。若人受持,讀誦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是行普賢行,爲諸如來摩頂授記。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生忉利天。若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升兜率天彌勒菩薩所。

釋迦牟尼佛對普賢菩薩的護法精神,大加讚歎:“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

普賢菩薩護持發普賢心、行普賢行的衆生,在《楞嚴經》中:“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爲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衆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合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爲第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