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

万方浩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973”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咨询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先进个人。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马缨丹生物入侵 那些生物界的“偷渡客”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旅游业与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入侵生物在各国之间不断传入扩散,新疫情不断突发,已入侵物种频繁暴发成灾,潜在入侵物种截获频次急剧增加,给世界各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也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影响。

美国的958种濒危物种中,约有400种是由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所致,其它国家或地区,外来生物入侵导致了超过80%的物种面临濒危。

紫茎泽兰

三裂叶豚草形式严峻 入侵物种已遍布中国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物种遍布中国,涉及几乎所有生态系统 。外来有害生物非常难缠,是“多频次、多点位”地入侵,必须稳定、长期、持久地做阻击生物入侵的工作。

目前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已达630余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我国就有50种,每年造成超过200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如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逐年加重,发生面积已由2000年的1.2亿亩上升到2013年的1.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也由每年800亿元上升到1100亿元。

凤眼莲追根溯源 生物入侵物种如何走进国门

以国际贸易、国际大型社会展示展览、国际旅游为主的人类活动,是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进出口贸易和旅游活动将会急剧增加,外来有害物种在不同国家间的传入与转移不可避免。一些人类不经意的行为也会携带外来有害生物,“藏”在产品与包装材料里,“粘”在人们鞋底下,“匿”于衣服中等等,从而进入国门。

加拿大一枝黄花

一是通过人为活动,比如国际贸易、国际旅游、国际展览等大型活动,这是主要入侵途径;

二是我国有很长的边境线,外来有害物种“溜溜达达”地通过边境线到“邻居”这里来串门、走“亲戚”,然后赖着不走了;

三是物种随台风、雨水等自然情况进入。在南海的岛屿上,没有太多的人类活动,但外来有害物种也特别多。

土荆芥

小蓬草任重道远 入侵生物治理系统工作一直在路上

面对这样的严峻情况,入侵生物早期预警、检测监测、紧急处理和防治技术的创新与研发迫在眉睫。

一是建立大数据,开展外来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为部门与地方提供监管依据;

二是在全国范围内,根据不同经济与生产活动区域等,如自然廊道前沿、自贸区周边、物流集散地、港口口岸、边民自由交易地等建立前哨监测网络,开展追踪索源检测与监测;

三是强化根除、灭绝与拦截工作,防治扩散与传播;

四是开展大区域的减灾控制,实施全面治理,尽可能地减少经济与生态损失。

大狼杷草助力“一带一路” 加强国际合作

如何做好生物入侵的跨国研究与科学防范,是维护我国形象,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物生态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互通和协同研究,开展植保外交, 农业对外合作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带一路”国际植物保护联盟提出了“关口外移,源头监控,技术共享、联防联控”的合作原则,并筹划建立了“一带一路”跨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大数据平台。针对六大经济走廊的地域特点,与肯尼亚、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老挝、缅甸、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建立10余个海外联合实验室,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农业科学院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

采写|李海燕 侯丹丹

特别鸣谢|周忠实

专家介绍

万方浩研究员长期从事生物入侵、生物防治及昆虫生态等方向研究。构筑了生物入侵“预警-监控-阻截”三道技术防线与“控害减灾”技术体系;创建了我国新型学科-入侵生物学;组建了一支国内从事生物入侵研究的国家团队;丰富与发展了入侵生物学理论;开拓与发展了传统生物防治理论、技术与方法;建立了入侵物种预防预警、检测监测、生物防治与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多次成功组织国际生物入侵大型学术会议,倡导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植保联盟,提升了我国生物入侵研究的国际地位与影响。

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成果奖22项,发明专利3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登记权13项,发表论文600余篇(SCI论文160余篇),编著专著21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