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十月,千里清秋。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迎来60年所庆。绵延千年的“中国草”书写新的传奇。

风雨飘摇,弦歌不辍;

几代麻类人,薪火相传;

60年征程,击楫奋进;

承麻类科学厚蕴,谱南方经作新篇。

回首过去,沧桑如梦,岁月峥嵘;

放眼未来,征程漫漫,任重道远。悠悠六十载 沧桑砥砺

建所洞庭湖畔 服务麻类产业

麻类所1958年成立于湖南沅江。建所初期,条件极其艰苦,麻类所人借住民房、饮用塘水、点煤油灯,用肩挑背扛唱响了“勤俭建所,艰苦创业”之歌。

建所初期麻类所全景图

麻类产业萎缩 迁所岳麓山下

上个世纪末以来,麻类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从上世纪60—80年代第4位退居第18位;

种植面积萎缩,从巅峰时期的2000多万亩被挤压到当今的300万亩左右;

苎麻市场价格走低,从2.4万元/吨下降到0.5万元/吨;

麻纤维占比缩减,从30%挤压到1%。

2001年,在水患、产业萎缩和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为稳住麻类创新阵营,麻类研究所以项目带动搬迁,实现迁址省会城市—长沙的夙愿,步入跨越发展新阶段。科研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不仅提振了士气,吸引了人才,也为研究所的转型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麻类所所部全景

瞄准科技前沿 谋划转型拓展

面对不断萎缩的麻类产业,麻类人不等不靠,瞄准国家产业重大需求和国际农业科技前沿,向麻类多用途与南方经济作物研究方向积极拓展。

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批复成立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依托这一平台,麻类研究所在南方经济作物领域不懈探索,研究对象逐步拓展到南方饲料作物、南方特色蔬菜和果树、农产品生物加工、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等跨行业和多方位学科领域。

实施科技创新 提振发展信心

2014年以来,麻类所牢牢抓住科技创新工程这一历史机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为重点,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着力在研究转型和学科拓展上下大功夫,全所发展迈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工程实施近四年来,麻类所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创新活力逐渐显现,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人才团队逐渐壮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34个研究所评价排名统计,麻类所的综合实力从2012年排名倒数第1名提至2017年的第17名,发展速度跃居全院第3名。在职职工年收入是四年前的3.16倍,离退休职工年收入增长了60%。极大改善了科研人员的生活条件,增强了大家献身科研的决心和信心。

麻类所沅江石矶湖综合试验基地荏苒一甲子 春华秋实

60年来,一代一代麻类所人前赴后继、顽强拼搏,一方面充分挖掘麻类作物在农艺设施、蛋白饲料、生物基质、环境保护、食品医药等方面的价值,另一方面在南方经济作物研究领域不懈探索,形成新的研究亮点,撬动产业发展。

成功研制出麻地膜、麻育秧膜等绿色环保型麻纤维膜系列产品。麻地膜力克农田“白色污染”,麻育秧膜冲破水稻机插育秧的瓶颈。截至2017年,麻育秧膜累计推广应用面积6000多万亩,农民增收超过64亿元。

麻育秧膜对比试验

高效节能清洁型生物脱胶技术破解了困扰麻纺界多年的难题,整体发明麻类工厂化生物脱胶工艺与关键设备,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实现了工业废弃物的达标排放。

科研专家在进行生物脱胶工厂化试验

麻改饲研究有效解决了南方蛋白饲料作物匮缺问题,推动了南方草食畜牧业发展。通过专用饲用新品种选育,配套青贮养殖和全程机械化种植,提出了“12163”麻改饲全产业连模式,构建了饲用苎麻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麻改饲”推广示范基地的奶牛养殖现场

麻类多用途研究不断深化,成功发掘出苎麻、黄麻、红麻、亚麻、汉麻等传统纤维用麻类作物的新功能。以麻类为基础的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研发,麻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重金属污染农田生态修复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黄麻种植现场

南方特色经济作物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成功选育出适于武陵山区种植的高山萝卜新品种—中萝1号和中萝2号,成为当地主栽品种,为国家进口替代和精准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南方大蒜、芦苇笋、八月瓜、蜜糖橘、葛藤等特色经济作物研究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中萝1号”在贵州威宁推广种植

如今的麻类人将牢牢抓住科技创新工程这一历史机遇,为研究所的腾飞插上新的翅膀,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拭目以待,麻类所必将迈出更坚定、更坚实的步伐,唱响未来最强音。

中国农业科学院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

撰稿|李海燕 侯丹丹

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

审稿|邬震坤

特别鸣谢|廖勇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