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珏此件書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墨跡,運筆盤旋鬱勃,似猿撼枯藤。與此相反的是,以宋克、沈粲、解縉、張弼等爲代表的草書應運而生,他們或繼承發展章草的古意,或汲取旭秦狂草的遺風,形成明初特有的草書羣體和壯麗景觀。

劉珏 (明代官吏、書畫家)(1410—1472)字廷美,號完庵,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宣德中,蘇州知府況鍾舉爲吏,不就,得補生員,正統三年(1438)中舉人,授刑部主事,遷山西按察司僉事,年五十棄官歸。卒年六十三。

劉珏狂草李白詩帖 鏡心

劉珏狂草李白詩帖 鏡心

劉珏狂草李白詩帖 鏡心

釋文: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明代初期,平庸呆板的“臺閣體“盛行,其代表書家沈度竟被譽爲“我朝王羲之“而深得朝廷重用。與此相反的是,以宋克、沈粲、解縉、張弼等爲代表的草書應運而生,他們或繼承發展章草的古意,或汲取旭秦狂草的遺風,形成明初特有的草書羣體和壯麗景觀。

劉珏此件書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墨跡,運筆盤旋鬱勃,似猿撼枯藤;結體因勢生形,如驚蛇入草;通篇一氣呵成,淋漓暢快,落款雖是窮款,但能以靜制動,以少勝多,小中見大,變翻滾盤曲的草勢爲穩健有力行草,使全幅雄壯起伏的旋律,因恰到好處的休止符號而戛然靜止,令人回味。此書深得明初大書家宋克的遺韻,並直追顛張醉素的飛動鬱勃,粗細變化、枯溼濃淡隨機而生,是一件耐人尋味的草書佳作。(沈培方)(原載於《宋元明清法帖墨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