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親密關係在我們身邊並不罕見。

 

父母幾十年感情,偶爾會有磕磕碰碰,但整體算是相敬如賓,子女身處這樣的家庭關係裏,雖然爲自己有這樣一對不離不棄的父母感到自豪,但也總感覺他們之間少了點什麼。

 

學生時代結識了一起長大的朋友,彼此感情深厚,成年後頻繁出現“不在一條線上”的情況,你們對人生的規劃和選擇截然不同,雖然你始終認爲他對你非常重要,可你總感覺你們之間開始少了點什麼。

 

邂逅了一段完美的戀情,你非常投入,他也非常投入,你認爲你們的關係從表面上看是完美的,他的付出符合世俗衡量標準的,性格也符合經濟型結婚對象的要求,可你總感覺這段感情少了點什麼。

 

如果你也曾出現以上的困惑,那麼你們之間並不是真正的親密關係。

我在《感情出現這三種焦慮,很可能是假性親密關係!》中提到,在假性親密關係中,你和對方的關係比起相濡以沫的“共存”,更像是絞盡腦汁的“共謀”。雖然你們“感情”很好,但永遠缺乏一種深刻的、自由的、相呼應的情感連接。

 

心理學家Kelly認爲,親密關係是以兩人能夠互相影響、互相依賴爲基礎,Levinger和Snoek在此之上提出了“互相依賴模型(Model of interdependence),認爲親密關係包含三個特點:

 

1.你老愛跟他頻繁互動。

2.你跟他互動的時候,還發生了其他活動和事件。比如你們一起踢球。

3.你們的互動深切影響了彼此的價值觀。

 

對親密關係的需要從出生時開始,貫穿我們的一生,但經營親密關係的能力卻不是與生俱來的。


大部分處在假性親密關係中的人,無論是夫妻、朋友還是家庭成員,都無法做到發自肺腑的欣賞對方,也無法敞開心扉與對方對話,尤其當一方缺乏表達愛的能力,你們的關係就容易被困在假性親密關係裏。


走出假性親密關係第一步

用“非暴力溝通”代替暴力溝通

在關係中,我們總是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而身處假性親密關係中的某些人,經常產生“他並不是真心喜歡我,只是出於某種需要和我在一起”的想法。

 

用“非暴力溝通”代替暴力溝通,是走出假性關係第一步。非暴力溝通概念的創始人提出,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讓我們不再調酒反射式的翻譯,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在每一次互動中,聆聽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呼聲。

 

如果你用指責和批評去,對方的第一反應就是申辯、退縮、反擊,時間長了,對方會懷疑你的心裏沒有柔情,因爲他感受不到你的愛。

 

《非暴力溝通》中一位長期使用批評、苛責語言的父親,最終將兒子養成了一個小混混,爲了重新挽回關係,他學習了非暴力溝通,在與兒子的互動中,他改變了說話方式:

 

“我知道當我要求你時,你會感到很恐懼,這不是我想看到的。我想挽回我們的關係,並對自己之前的言行感到抱歉……如果你想離開家,你就離開,我想你從做這件事中體會到的快樂,一定比跟我交談要大得多,但我希望我們每週能見一次面,因爲我愛你。”

 

瞧,這樣說話是不是順耳多了?


在非暴力溝通過程中,我們用控制情緒代替情緒宣泄,用換位思考代替獨斷專行,用關懷與柔情代替批評與威脅,這使得我們的共情能力和傾聽能力都有所增強,讓我們從一個冷冰冰的“壞人”,變成懂得欣賞對方價值的“好人”。


走出假性親密關係第二步

永遠把兩人之間的信任、親密和愛放在第一位

史秀雄在《假性親密關係》中提到,處於親密關係的雙方,對雙方的差異心知肚明,但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永遠把兩人之間的信任、親密和愛放在第一位。

 

即使產生矛盾,也不要把它當做可以證明自己、打壓對方、刷一波存在感和優越感的機會,而是視爲威脅雙方關係的挑戰,兩人一起面對。

 

重視你在這段關係裏付出的責任,是走出假性親密關係的第二步。我們應該對自己選擇的關係懷有使命感,如果一方懷有使命感,一方沒有使命感,這段關係從一開始就走進了死衚衕。

 

心理學中有“踢貓效應”:你心情不好,打了小孩一頓,小孩爲了發泄怒氣,踢了旁邊的貓一腳。壞情緒會被傳染,關係中的弱者容易被當做負面情緒的犧牲品。

 

丈夫累了一天回到家裏,發現飯菜都涼了,便把一天的怨氣都發泄在妻子頭上,妻子爲了發泄怒氣,便把壞情緒發泄在小孩身上。最終,這個家庭走進了假性親密關係的死衚衕,沒有人願意做負面情緒的犧牲品,除非有人知道如何正確的疏導情緒。

 

負面情緒就像內心的一堵牆,當你把它暴露出來,便沒有人能夠走進你的心裏,打破或者推到這堵牆,都不是正確的做法,正確的做法是繞過它。

 

丈夫心情不好時,妻子大可不必碰釘子,必要時給於支持和鼓勵,不必要時便視而不見,如果他把負面情緒發泄在你身上,最好的做法是表示理解(“我知道你不是針對你,我也不會往心裏去”)。

 

當對方的情緒得到正確的疏導,並對自己的宣泄行爲感到抱歉時,此時不妨表達一下自己的感受(“你衝我吼,我覺得很難受”),同時表達出,你始終把對他的信任、親密與愛放在第一位(“但我知道你心裏也難受,所以我理解你,我不會往心裏去,讓我們忘了這件事好嗎?”)

 

關係裏,我們很容易成爲“踢貓效應”中長長鏈條上的一環,爲了關係真正達到親密,你需要擺脫情緒垃圾桶和情緒污染,讓壞情緒到你這裏就戛然而止。

走出假性親密關係第三步

經常表達欣賞與感激

羅蘭米勒在《親密關係》中提到:人們更喜歡更有可能接納自己的人。經常表達欣賞與感激,能讓對方覺得你似乎很喜歡他。


《行爲改變思想》從行爲心理學角度講解到:如果你想擁有一種品質,那就表現得像是已經擁有了這個品質一樣。

 

如果你想要對方愛自己,那就表現得像是你已經愛上了對方一樣,尤其是在兩性關係中,擅長主動表達愛意的人,將獲得更多更好的擇偶機會。即使只是自作多情,我們也會喜歡上那些接納、理解我們的人。


方言脫口秀《粵知一二》某期講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對大部分男人而言,只要一個女人在他生病時關心了他,他就會認爲她喜歡自己。如果這個男人很自卑,表達不自信(我覺得我長得很醜)時被女方理解(我覺得你長得不醜啊),即使一開始懷疑對方的用意,但最終還是會認爲對方喜歡自己。

 

表達欣賞,就是在告訴對方你愛他;表達感激,就是在告訴對方你懂他。經常表達欣賞與感激,能使你佔據關係中主動、積極的位置。


擅長表達欣賞與感激的人,無論男女,在兩性市場上都非常有吸引力——人們總會喜歡上喜歡我們的人,即使對方不是理想的伴侶,但一定“討人喜歡”。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