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東京審判宣判70週年——東京審判·巨幅長卷油畫及影像圖片展”日前正在中華藝術宮展出,1月4日,圍繞大型歷史長卷《東京審判》的創作研討會舉行,此次研討會的主題爲“歷史的責任·藝術的表達”,正如主題所表達的“歷史”與“藝術”的雙重緯度,除藝術界人士參與《東京審判》繪畫創作研討外,來自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交大東京審判研究中心的相關專家、學者也從歷史的角度予以解析。

“東京審判”是二戰結束後,同盟國在東京設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A級戰犯進行了審判。審判於1946年5月3日開庭,1948年11月12日閉庭,歷時兩年半。此前“東京審判”曾以電影的傳播方式被公衆熟知,此次歷史繪畫創作有什麼特別之處?

1946年5月3日,是東京審判開庭的第一天。法庭正面最高處是法官席,下爲介紹各國檢察官

參加東京審判的中國檢察官團隊

以168米長卷,描繪歷時兩年半的“東京審判”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記者走進“東京審判·巨幅長卷油畫及影像圖片展”展廳,一邊展出的是精選自美國國家檔案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等公私收藏機構的一百餘張東京審判檔案照片。另一邊,則是畫家李斌創作的長卷油畫《東京審判》(長168米,高4米),此幅作品雖爲油畫,卻借鑑了中國畫長卷的觀看習慣,將不同時空的呈現在同一個平面之中。

展廳現場

比較作品中的人物與歷史檔案照片中的人物,面目可辨度極高,參與東京審判的法官、檢察官、被告、辯護律師、證人、法庭工作人員等各類人物400餘位皆在繪畫中對應。

據主要創作者李斌介紹:此次創作過程中,他與研究“東京審判”有關專家反覆討論,目前共繪有616人/次,並已經創作了3年有餘,但並未完成,介於油畫可以覆蓋、修改的特性,他將聽取各方意見進行調整。他設想這是一個10年的工程,並希望自己的是有思想的手藝人,以寫意的走筆注視,延續寫實繪畫的生命力。

畫家李斌和巨幅長篇油畫《東京審判》局部

巨幅長篇油畫《東京審判》局部

相比慣常認爲的畫家矇頭創作,在上海市社聯副主席任小文看來,此次長卷油畫《東京審判》的不同之處在於“學術(社聯所屬學會的學術觀點)與藝術的融合”。

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以及研究團隊幾乎伴隨李斌的創作,嚴謹而不苟言笑的歷史學者程兆奇以“不勝其煩”來形容這場藝術家與歷史學者的跨界合作的最初印象,當一件事情讓他對藝術家的印象有了很大改觀,“我們和李斌將‘東京審判’的資料主要保留在美國國家檔案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和中國臺灣,沒想到不過一週,李斌就已經去日本和臺灣找了資料。” 程兆奇回憶說,“我們有一個7000多分鐘的‘東京審判’現場紀實,李斌在創作中經常對照紀錄片中的人物形象電話、微信向我們求證覈對。”

對每一個細節,幾易其稿,人物形象從7000多分鐘的現場紀實中的提取,400多人物形象、服飾顏色、擺設器物件件皆有來歷。從歷史研究的角度,程兆奇認爲這一張《東京審判》平和、理性,讓檢方、辯方,也讓世界心服口服。並提示在當下正視歷史、客觀看待歷史。

歷史創作,需要畫家對事件的感情,也要基本功

與歷史學者的理性不同,研討會上藝術家、藝評人的發言,則從藝術本體出發,原上海油雕院院長李向陽認爲“歷史的真實不一定是藝術的真實,但大型歷史創作考驗的是藝術家的綜合實力”,他也談及了他們所認識的李斌。

上海出生的李斌1968年下鄉至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78年受省政府特批作爲特殊人才調入省美協任專業畫家。1979年創作的《傷痕》《楓》(合作)等連環畫作品讓他的藝術作品被廣泛關注。

1946年5月14日,法官進入法庭時,全體被告起立

1946年7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團合影

1948年1月15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兵司令肯沃斯中校和他的客人

在李向陽看來,李斌的所有的作品都和歷史有關,但他的歷史畫卻是遊離於體制外的個人運動,一直以來他都試圖還原歷史的真實。在繪畫語言上,李向陽提出了目前人物面部細膩和衣服概括之間的關係尚需要調整。

上海美術學院教授王劼音認爲,我們目前的文化缺少悲劇意識和歷史感,在越來越多藝術家參與主題性創作的當下,他提示要畫好主題性創作對事件沒有感情不行、繪畫功夫不到也不行。同時他也提出了經典的油畫語言如何與當代語境結合的問題。同樣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朱剛提出了在還原歷史的真實的基礎上,一場長達2年半的審判如何避免藝術創作上的單調。

巨幅長篇油畫《東京審判》局部

創作者在介紹

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提出了“‘東京審判’的形式邏輯”的課題,他從歷史與藝術(藝術揭示歷史和人性的本質)、時間與空間(再現設想中的歷史場景,是否需要現實和超現實的結合)、圖與文、繪畫性與文獻性(文獻性如何讓轉化爲藝術的感染力)等多個角度,談及了藝術的本體是感動人。同時他也提出了目前沒有合適的空間陳列這件巨幅作品的問題。

對此美國緬因美術學院美術史教授徐淦,尤其提到了作品陳列展示的問題,他認爲藝術家不單是創作繪畫,而是創作一個能夠感染觀衆的空間,還要研究場地和建築空間,運用綜合手段、調動各個藝術門類,形成歷史畫和觀者的互動。對此與會人員也呼籲希望建專門的場館,設計展示這件巨幅作品。

“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東京審判中國檢察官向哲濬之子向隆萬在研討會上尤其提到了歷史“通古今思辯”。

探討會現場,高國強 攝

據悉,在中華藝術宮的展出結束後,巨幅長卷油畫“東京審判”計劃前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展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