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在開創了移動支付時代,經歷過一家獨大的風光之後,正經歷着與者微信支付爭奪支付場景入口的激烈競爭。經過五年的廝殺,支付寶的領頭羊地位並沒有因爲先發優勢而變得更爲穩固,但微信支付的前進步伐似乎也沒那麼大。這場戰爭將持續下去,且將更爲深刻的改變着我們的生活景觀。

戰前期:支付寶一家獨大

2003年,由於電商平臺上商家良莠不齊,信用問題無法解決,阿里巴巴爲了解決淘寶網的支付問題推出了支付寶,用以解決網購用戶的需求。最初,支付寶僅爲淘寶服務,與淘寶網的購物場景相結合,支付寶在淘寶網充當支付工具的角色,用來打造電子商務的閉環。

但在解決信任問題後,支付寶並不滿足僅作爲支付工具存在。阿里的高層認爲,支付寶不應該僅僅是個應用工具,它應該是個獨立的產品,也許應該成爲電子商務網站的基礎服務設施。於是,2004年12月,阿里正式推出了第三方應用平臺,支付寶。

彼時,支付寶主要是充當信用中介功能的虛擬賬戶,從而有效降低交易風險。爲了擴大支付寶的使用範圍,阿里在2005年推出了支付寶“全賠”制度,開始陸續與中國工商銀行、農行等銀行達成戰略合作協議;與此同時切入網遊、航空公司、B2C等網絡化較高的外部市場;還陸續進入水、電、煤以及通信費等日常費用場景,引導、教育用戶使用支付寶在網上完成支付,從而培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

後來,隨着支付寶推出了國內首個針對二維碼應用的支付方案,消費者和商家間通過支付寶條碼進行交易,無需銀行卡,推行線下支付網絡化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線上移動支付開始向線下轉移,曾以PC端爲主的互聯網開始向移動端發展。

支付寶得以快速發展的另一個重磅武器,餘額寶上線。

2013年6月,餘額寶以“屌絲理財神器”的形象上線,年化收益率一度超過了6%,不過7個月的時間,餘額寶的金額與用戶數就翻了50倍。支付寶從PC到了移動端,又從轉賬工具,變成了“管錢工具”。因爲餘額寶的誕生,不僅解除了銀行備付金的風險,還吸引了一大批用戶下載支付寶APP在手機上購買餘額寶。2013年10月,不過幾個月的時間,支付寶新增用戶過億。與此同時,掃碼支付在線上的拓展隨之鋪開。其掃碼支付的領域遍佈航空、旅遊、遊戲、團購、B2C行業等各個行業。據支付寶在2013年11月發佈的一項數據,其掃碼支付覆蓋領域達到46萬家商戶左右。

在經過近10年的發展完善後,支付寶在這一領域中幾乎一家獨大,以至於馬雲發出了“我就是拿着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的豪言壯語。

確實,在微信支付崛起之前,作爲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的先行者,支付寶在這一領域,可謂一家獨大。甚至可以說,支付寶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簡短、未完待續的中國第三方支付產業史,支付寶幾乎是沿着中國第三方支付產業的軌跡發展起來的,是這一領域的開拓者,開啓了移動支付這個新時代的大門。支付寶改變了銀行,改變人們對錢包的認識,亦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支付習慣。

在支付寶成爲線上支付領導者的時期,騰訊也具備第三方支付牌照“財付通”。這個第三方支付品牌雖然是市場第二名,但是存在感始終不高,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都無法與支付寶相比,很難威脅到支付寶在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上的優勢地位。據一份艾瑞的報告數據,2014年支付寶的移動支付市場佔有率高達82.3%,第二名騰訊財付通僅有10.6%,從市場份額上看,支付寶和馬雲都有這樣的底氣,而支付寶的領先優勢看起來亦不可動搖,表面風光無限。但實際上,市場並不穩固,微信支付和QQ的手機支付正在快速成長。

PC時代,以支付寶爲首的第三方移動支付一枝獨秀,而支付寶又在第三方支付裏一家獨大;但是移動時代的到來卻讓無往不利的支付寶有了一種輸在黎明到來前的危機感,因爲微信支付的崛起,打破了支付寶在移動支付領域唯一開拓者、探索者、推動者的地位,且隨着微信支付的日漸強大,移動支付由誰來主導的格局,還是個未知數。

變革時代,挑戰與機遇從來並存。尤其是在微信成功將qq複製到移動端的後,上線微信5.0版本,添加了微信支付等功能,開始商業化。微信支付藉助社交的天然屬性讓支付寶倍感壓力。並且,支付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微信支付壓着打,以至於支付寶在策略方面出現了“生活圈”等並不符合支付寶定位的問題。

激戰期:微信支付強勢崛起

在微信支付推出之前,騰訊握在手裏的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的牌是,財付通。成立於2005年的財付通於支付寶成立的時間相仿,但微信的財付通由於長於社交、距離支付場景較遠原因,雖然在移動支付市場份額中排名第二,但是相較於排在第一位的支付寶而言,相去甚遠,始終不溫不火。那時候,財付通只是保證騰訊電商平臺交易結算正常運作。在脫離騰訊電商業務之後,財付通的作用僅限於沖沖QQ幣、續費各種黃鑽、藍鑽等,可以說是存在感並不強。

在支付的市場份額長期依賴於電商交易的時候,騰訊幾次嘗試電商支付場景的入口,例如,拍拍網,qq購物等,只是戰績不佳。

大多數創業公司並沒有多餘的時間經歷去做第三方支付,包括打車軟件,爲移動支付提供了電商場景以外的場景支付入口。騰訊意識到二維碼是連接線上、線下的鑰匙。此時,微信中早就設計的掃一掃功能派上了用場,通過掃一掃識別二維碼信息,再加上2013年微信5.0版上線,這一版本中增加的微信支付功能。

2014年1月26日,財付通在微信公衆賬號推出了公衆賬號“新年紅包”,模仿了中國人在春節期間的傳統饋贈方式。一經推出就以病毒傳播式的方式活躍在各大微信羣中,一躍而起。2014年春節小試牛刀後,2015年微信支付又與央視春晚合作,將微信紅包這一產品打造成了爆款。與此同時,微信聯合外部企業推出“搖一搖”搶紅包的形式。

於是,在紅包的催化下,微信綁卡量呈指數級增長。因爲收到紅包的用戶,很多會選擇提現,自然就會觸發銀行卡綁定行爲。因此,2015年春節後,依託微信社交關係鏈讓客戶自發學習、傳播的方式,以及微信紅包這種創新支付形式的普及,微信支付順利完成了冷啓動,微信綁卡賬戶成功破億,遠小於支付寶累計同樣規模用戶的時間,積累了初始支付用戶以及賬戶資金。

微信紅包一夜之間幹完了支付寶花了10年乾的事情,被馬雲稱爲“偷襲珍珠港”,春節紅包戰是微信支付崛起的開端,春節紅包戰不僅讓微信支付在移動支付市場中攻城略地,也奠定了微信支付在移動支付業務的一席之位,同時也代表移動支付市場從電商主導的時代開始向以社交爲導的時代轉變。

2013年12月,支付寶首先與快的打車合作,推廣移動支付功能。2014年1月,滴滴打車與微信支付合作。自此,雙方開始了補貼大戰。阿里巴巴和騰訊分別補貼10多億元人民幣給自己投資的打車軟件對消費者進行補貼,以培養用戶移動支付習慣。於是,滴滴與快的之間展開了億級補貼,一方面是網約車在爭奪市場份額,但是,對背後的阿里巴巴、騰訊而言,是在爭奪移動支付的用戶、市場份額。補貼力度背後是在爭奪消費者支付方式,一旦形成習慣,用戶的留存率自然很高。

在打車這一支付場景中,最終以滴滴與快的合併暫時告一段落。2015年6月,滴滴、快的打車平臺打通了雙平臺,兼容支付寶、微信支付,二者瓜分了這一支付場景,其它競爭者再難進入。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在支付場景的爭奪方面並沒有到此爲止,網約車不過是個開始,且這一戰爭在之後的發展中逐漸進入白熱化,你攻我防,你防我守,各領風騷。有趣的是,在二者競爭白熱化的支付場景中,很難看到其它第三方支付。

微信支付的二維碼支付藉由打車軟件進入市場。對比NFC支付,二維碼支付是基於賬戶體系搭建起來的支付方案,幾乎不涉及硬件設備改造,而且產業參與方少,更容易達成一致。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和騰訊在打車軟件上的補貼力度之大,使市場局面快速打開。

就在支付寶、微信支付快速發展的時候,風聲突然就收緊了。

2014年3月14日,一份名爲《關於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出現在了網上。央行以二維碼支付安全性存疑,需要等待安全驗證爲由,聯合工信部暫停線下二維碼支付服務。這份文件要求要全面評估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的合規性和安全性。

儘管央行禁止了基於二維碼的線下支付方式,但是由於線下支付市場具有的巨大吸引力,支付寶等機構並沒有停止對於線下支付市場的探索,繼續對二維碼支付的技術模式及安全性進行改進,並且不斷的在進行業務嘗試。同年7月份,支付寶低調重啓二維碼支付,並在上海進行補貼推廣。

8月份,微信支付也推出“面對面收錢”的功能,重啓二維碼支付。不過,此前的主動型二維碼支付在這時轉變爲被動型二維碼支付,即從原來的客戶掃描商戶的二維碼,變爲由客戶生成二維碼,再由商家手持POS終端掃描讀取。掃碼方式的變化,使安全性有了很大提升。對此,監管保持了默許的態度。

在束縛被衝破以後,支付寶與微信支付,這兩家支付巨頭的“圈地”大戰繼續打響。

根據易觀的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的移動支付市場份額中,支付寶佔74.92%,騰訊的財付通佔11.43%,兩者合計已經佔到了86.35%。但是,隨着微信支付的崛起,兩年後,2017年第一季度的數據中,支付寶的市場份額佔到53.7%,騰訊財付通佔39.51%,合計佔到90%以上。這組數據表明,微信支付所增加的市場份額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支付寶的市場份額那裏蠶食來的。而市場份額的提升背後,必然是一場場“你來我往”的激烈競爭。

在微信支付市場份額大幅度增長的時候,或多或少對支付寶的市場地位造成壓迫感。

從第三方數據監測機構易觀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16年第四季度,微信支付的市場份額也從2015年初的11.43%,上升到了37.02%,支付寶則從74.92%下降到了54.10%。自2013年12月起,微信支付從打車開始,對支付寶在移動支付領域的地位,發動了一連串的攻勢,不過幾個月的時間,微信憑藉社交入口和出行的高頻場景,使得微信紅包在熟人關係、微信羣中迅速傳播開來。使微信支付完美完成了一大步,微信的綁卡量,也從低到忽略不計,變成了微信支付產品運營總監黃麗所說的“已經成爲一方諸侯,不再那麼怕友商了”。

在2014年到2016年這段時間,阿里重啓了口碑網,支付寶開始接入線下消費場景。從戰略上來講,支付寶仍然處於領先地位。

此外,一直處於支付行業絕對第一的支付寶在被微信支付憑藉高頻的社交入口蠶食市場,市場份額下滑後,支付寶做了個不那麼明智的決定:支付寶開始做社交和社區。2015年7月,支付寶推出了9.0版本,一級頁面中,出現了“商家”和“朋友”頻道;但是,從結果來看,大家並不願意爲支付寶的社交夢想買單,因此,支付寶這一版本一出,就被稱作“抄微信、仿點評”。

此外,面對微信紅包來勢洶洶的進攻手段,2016年的春節,支付寶吸取微信紅包在傳播、互動時的驚豔表現,支付寶亦希望在自己的紅包上增添社交的屬性。於是,支付寶在春節期間推出了集五福活動,同時與電視臺、商家品牌等渠道合作。就春節期間的氣勢而言,兩家平分秋色。這樣紅火的場面終究只是一時之勢,想要向微信紅包那樣長久持續的對用戶產生影響,恐怕還遠遠不夠。“敬業福之仇”一度成爲網絡上的段子。

微信社交的先天優勢對支付寶而言,難以複製,就像電商於騰訊一樣。微信的強社交鏈、人羣間的互動、擴散是支付寶所缺乏的。畢竟微信因爲社交關係的紐帶而存在,它將與朋友溝通、發紅包等功能集合在一起,而支付寶則是一個支付工具。舉個例子,你可能會在與親人聊天之後,順手給他們交下水電、手機費,而不是打開另一個APP進行操作。

在微信依靠強社交屬性獲得勝利後,支付寶對於社交的渴望更強了些。只是相對於微信社交做支付是呼之欲出、順其自然而言,支付寶作爲支付工具的本來屬性使其處於閉環的終點。向上做社交,則是件不那麼容易的事情。

此外,如果說,之前的社交嘗試只是讓支付寶在社交方面沒取得理想成就外,無傷大雅的話,那麼,2016年11月26日,支付寶圈子功能突擊上線,開放“校園日記、白領日記”,對支付寶而言,則是一種莫大的傷害,甚至是個污點。“校園日記”、“白領日記”只允許受到邀請的女性發布狀態,面對大量刺激荷爾蒙的照片,憑藉顏值的確在剎那間爲支付寶賺足了眼球、關注度,然而,裏面大尺度、低俗的內容讓大衆對支付寶充滿非議,這一非議遠高於支付圈所帶來的積極影響,甚至被網友戲稱其爲“支付鴇”。校園日記、白領日記的開放不過開放了幾天時間,支付寶便關閉了校園日記、白領日記。畢竟一個嚴肅的金融屬性的支付工具,無論怎樣,與大尺度的低俗內容都很難扯上關係。

最後,此事以螞蟻金服董事長彭蕾出面道歉作爲結局草草收場。這一事件對支付寶而言,產生的影響很惡劣,甚至可以說這是個錯誤。這件事使得支付寶在經歷追逐社交關係鏈的諸多風波之後,放棄社交,選擇迴歸商業和金融。或者也從側面證明在接下來的移動支付戰場中,社交這一屬性可能將會繼續佔據明顯優勢。

目前來看,微信支付社交屬性這一優勢仍在持續。

激戰第二階段:支付寶的反撲

實際上,在微信紅包火了之後,微信支付的移動支付閉環並沒有真正形成。微信裏的錢更多的是在微信平臺流轉,而沒有完成支付的閉環。

真正讓移動支付覆蓋線下消費場景正是一張小小的二維碼。在這件事上,充分體現了微信這種無處不在的影響力,二維碼算不上什麼新技術,但騰訊卻非常聰明地利用這種技術讓微信可以掃描各種信息。藉助手機的攝像頭,中國人可使用二維碼交換聯繫方式或者下載優惠券。當騰訊增加了微信支付功能後,二維碼更是成爲一種便捷的匯款和支付方式。就像馬化騰說的一樣,“我們把微信從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轉變成人與服務之間的聯繫。”

哪怕央行處於風險考慮緊急叫停,依然擋不住二維碼的瘋狂擴張。支付寶與微信支付之間的戰爭開始全面爆發,進入白熱化:O2O線下場景的爭奪戰。因爲O2O模式下,支付是協助完成交易閉環的重要一步。高頻、小額的支付場景,進入門檻低、用戶需求高,正是培養支付習慣、提升用戶粘性的絕佳機會。

線下支付場景的爭奪起於網約車,之後幾乎逐漸遍及整個O2O領域,時至今日,這場戰爭仍在繼續,且延續到了新零售領域。從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下半年,O2O市場規模的增速均超過50%。騰訊領投了以滴滴、58到家爲代表的一系列O2O公司,除了資金支持外,還接入了微信錢包九宮格的流量入口,並提供微信支付的支持。繼打車之後,在團購外賣、旅遊、生活服務、交通出行等各個領域中,阿里與騰訊皆下注了不同企業。例如,在團購、外賣領域,騰訊下注美團,阿里投資了點評;在點評被美團併購,且美團倒向騰訊系的時候,阿里重啓了口碑,又收購了餓了麼,補足生活服務場景線下支付的空缺。這亦從側面表明O2O這一支付場景在支付入口的重要地位。

就O2O戰場而言,雙方並無大的差異,白熱化競爭更像是一場“肉搏戰”。

同一時期,支付寶更傾向於拓展線下商家通過安裝POS終端完成支付場景,而不是依靠二維碼獲取線下入口。但是,掃碼支付的門檻和成本大大低於POS支付,對於小商戶而言,明顯前者的吸引力更高。在這一舉動上,支付寶的動作就遲緩的多。直到2017年,支付寶纔開始針對中小商戶大力推廣“收錢碼”,延緩了微信支付在線下支付領域的咄咄逼人之勢。

從目前來看,線下場景的爭奪對微信略有優勢,因爲線下場景有個明顯的特點:小額、高頻次。長期以來,支付寶擔當着支付工具的功能,在螞蟻金服逐漸強大的同時,金融屬性亦很明顯。因此,大多數人使用支付寶的場景在於大金額轉賬、往來等,小額支付並不多。支付寶的渠道更多的是屬於B端。在這樣的情況下,線下小額支付的場景又給了微信機會。

支付寶作爲與微信並列的國民級APP,在商戶推廣上仍然可以佔據優勢,但是在賣菜大媽等街頭更末端的支付場景中逐漸敗給了社交關係鏈支撐的微信支付。掃碼支付逐漸成爲下至路邊攤販上至星級酒店最常見的支付方式。正是這些隨街可見的二維碼,讓我們逐漸可以拋棄錢包,從喫飯、購物、看電影、菜市場買菜到搭公交地鐵,你能想到的消費場景,基本都可以用微信支付解決。

在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的不斷努力下,二維碼終於獲得了央行的認可。2016年8月3日,支付清算協會向支付機構下發了《條碼支付業務規範》(徵求意見稿),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維碼支付以後首次官方承認二維碼支付地位。

從市場份額的數據上表明,支付寶的市場確實正在一點點被微信支付蠶食。微信支付僅用了3年,市場份額就到達到了40%,與支付寶並列成爲移動支付領域的雙巨頭。不管是線上市場,還是線下市場份額,微信支付的步步緊逼一度讓支付寶方寸大亂,以至於在某些決策方面,不夠深中。而微信支付則開始在全業務支付方面對標支付寶,並開始慢慢補齊金融服務短板。微粒貸對標借唄、理財通對標餘額寶,零錢通和騰訊信用分亦呼之欲出。

面對咄咄逼人的微信支付,支付寶似乎有點慌。開始轉守爲攻,又玩起了紅包大戰,希望藉此收復失地。

2017年,支付寶推出了“賺紅包”的玩法。微信羣多的朋友經常會遇到以下場景:丟一個二維碼,大字“掃碼領取紅包”,或者什麼紅包口令。與以往不同的是,這紅包還是賺錢紅包,你可以領取紅包,然後分享自己的紅包口令讓小夥伴領取紅包,當小夥伴領取紅包後,你也可以得到一定數額的賞金,這一補貼的形式彌補了支付寶社交屬性不足的弱點,爲了獲取更多的賞金,用戶不停的自主分享着手中的紅包口令,甚至有的人千方百計的將紅包口令藏在平時社交的行爲中,讓大家領取紅包。這一小小的舉動就像微信紅包一樣,具備一定的傳播性。

面對支付寶的補貼,微信支付打出了一張“搖搖免單”的牌,只是微信支付的補貼力度明顯不如支付寶。論用戶滿意度、傳播力度而言,支付寶略勝一籌。只是由於支付場景所限,這一舉動增強了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傳播,只是相對於交談的社交而言,這一舉動的優勢仍是暫時的,這從易觀發佈的2018年第一季度的數據中可以得到佐證,支付寶的市場份額回落到了53.76%,微信支付市場份額上升到38.95%。

微信支付的崛起絕對不僅僅是“紅包戰”後的偶然,而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成功複製QQ後,所具備的移動社交基因的必然。沒有任何一個APP比微信擁有更大體量的活躍用戶,亦很難有一個APP能夠與微信的活躍度、複雜的社交鏈相匹敵。這一點從微信支付崛起,且對支付寶形成威脅所依賴的社交屬性中,可以得到印證。的確,微信支付改變了移動社交的基因。

如果說支付寶,開啓了移動支付的大門,是開拓者;且讓第三方移動支付具備金融屬性;那麼微信就是將移動社交支付發揮到極致的那個,且這一屬性目前仍有極大的可挖掘空間。

關於移動支付市場份額的競爭仍在繼續,微信支付會不會超越支付寶的市場份額,誰輸誰嬴,還是個未知數。

發展到今天,O2O市場已進入相對成熟期,增長趨緩,但是尋找新一輪處於快速增長期的高頻小額場景,不斷提升支付寶、微信支付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滲透,仍是快速提升支付規模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網約車之爭、O2O之爭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之爭又蔓延到了共享單車、線下零售等領域。如滴滴、快的之後的共享單車之爭,小黃車、摩拜、包括哈羅單車在內,不停下注的背後亦有支付場景之爭的痕跡。

此外,在O2O零售領域,騰訊與阿里巴巴同時覬覦,也並非偶然。雖然,騰訊稱之爲“智慧零售”,阿里巴巴稱之爲“新零售”,但是背後同樣是對線下支付切入場景入口的爭奪。

目前移動支付市場格局尚未穩定,但相較而言,微信支付的勢頭更猛一些。2016年馬化騰曾公開表示微信支付在線下規模超過了支付寶。與此相對應的,是2017年支付寶對微信的反撲。2017年下半年,支付寶加強了對市場推廣投入,加強線下掃碼支付佈局,收購了餓了麼,在支付場景、深度服務等方面繼續與微信支付僵持着。

是的,在這個移動支付的江湖裏,既有阿里巴巴的支付寶一枝獨秀的時候,也有騰訊這個後起之秀奮起直追,且撼動行業老大地位的時候。此外,還有銀聯商務、匯付天下、其他第三方支付的嚴陣以待;與此同時,亦有央行、銀聯面對第三方支付持續發展壯大的焦慮,亦有努力維持移動支付這一領域的平穩發展。

雙寡頭支付是現狀,但並不一定是未來,銀聯與ApplePay雖然失去先發優勢,但在政策與NFC技術加持下,或許尚可一戰,移動支付戰爭,仍在繼續。或許再過十年,今天的主角都會成爲歷史,那些早早站上了風口是新的勢力。

整合來源:零壹財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