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奥斯卡获奖作者的新书来了!

电影《房间》海报

在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影片《房间》入围多项提名。这部感人至深的影片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爱玛·多诺霍的同名小说《房间》。

爱玛·多诺霍(Emma Donoghue)1969年出生于都柏林,父亲是文学评论家,在剑桥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3岁开始写作,擅长写不同题材,有文学、历史、传记、舞台剧、广播剧,以及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等。成名作《房间》获2010年《纽约时报》最佳图书奖,霸榜《纽约时报》长达34周,还获得了爱尔兰年度小说大奖。

此次爱玛·多诺霍再次书写社会热门话题,以小博大,推出震撼欧美文坛的新作《神迹》,一上市便引发巨大轰动,成百上千家媒体争相报道,评论其“比《房间》更治愈,更直指人性深处”。

1

以小见大,挑战社会热点话题

这是一部极具吸引力的小说,故事布满了紧张感,爱玛·多诺霍从一开始就设下悬念,爱尔兰女孩安娜·奥唐奈声称已禁食四个多月,人们对此深感意外,认定她有特异功能,将她奉为神的使者,纷纷前来朝拜,以获得某种神奇的护佑。英国护士莉比被当地组织聘请前来观察安娜,两周后要对外公布权威医学鉴定安娜禁食的真假。受过专业医学教育的莉比认定安娜不可能禁食四个多月还能存活,她坚信此行一定要揭露谎言背后的真相,后来和极富正义感的记者伯恩一起,意外地发现更可怕的秘密和罪恶,并展开一场生死营救。

一个被意外供上神坛的女孩,一个前来鉴定真假的英国护士,一个极富正义感的记者,最终,神在哪里,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期间,在不列颠群岛、西欧及北美等地,有近五十个禁食的女孩,她们因为长期不靠食物生存而被人传诵。有些人声称有着宗教动机。随后这些禁食者连续几星期处于监控之下,有些人因此死亡,有些人被送进医院强制喂食后,又再次进食。

这就是《神迹》一书的灵感来源,作者爱玛·多诺霍借女主莉比的话表明了她对禁食一事的看法。“人体是一台发动机,没有燃料的提供,根本支撑不了。”

2

拷问人性

安娜信奉她的绝食是上帝给的旨意,只要她不吃东西,已经死去的哥哥就能得到安生。家人则为了掩藏儿子犯下的不伦之罪,不肯脱下虚伪的面具,与当地宗教会一步步地把亲生女儿推入绝路。

我们经常祈求神灵,却不曾观照自己是魔鬼还是天使。阳光照不到所有阴暗的角落,但爱让我们有勇气走到阳光下。在丑恶迷信只顾体面的宗教世界里,当所有人的心都被虚伪的面子所蒙蔽,仍有一部分人坚持真实与真爱。作者在这本书里把最丑恶的人性撕开来给我们看,也把来自陌生人的善良呈现给我们,在利益面前,最亲最近的人也可能将你推入火坑,置生死于不顾;盲目从众的普通“看客”更是一波无形的潮水将你推向深渊。但,不要怕,因为仍有人心存善良,在黑暗中向你伸出天使之手。

3

他人即地狱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在哲理剧《禁闭》中写下发人深省的一句名言“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在思辩层面上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我们每个人的冷漠与敌对都可能成为他人的地狱。鲁迅先生在《示众》中描写的麻木“看客们”是,爱玛多诺霍在本书中描写的那些披着宗教外衣的“虔诚教徒们”也是,这些来自社会的冷漠与人性的冰冷正在人间正在我们身边铸造可怕的无形炼狱,而这些‘他人’离我们并不遥远,也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书中,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时候,安娜的父母置之不顾,没有丝毫为人父母的良知与悲悯,麻木不仁的医生和所谓的委员会成员坚持继续观察丝毫不考虑安娜的生死,牧师声称的所谓宗教信仰实则是对安娜心灵的桎梏与毒害…所有的这一切铸造了一个可怕的“人间地狱”将安娜推向生死的边缘。

4

心存善念,定能途遇天使

冰冷的面具包裹之下,隐藏着人间至爱。善良的女孩安娜虽然遭遇了人世间最丑恶的伤害,但也有幸遇到了拯救自己的天使们。不管是集正义与善良于一身的护士莉比,为命悬一线的安娜送去“魔法牛奶——让她得以进食继而重生”还是后来参与救援行动的记者伯恩,再或者是目睹了一切却选择善意谎言的老嬷嬷都是安娜黑暗生命中的善意天使。在他们的帮助下安娜接受了进食并会重生的理念,以一场离奇火灾为掩盖,最终逃出生天,改头换面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

《神迹》的魅力就在于,爱玛·多诺霍告诉我们,真正的“神迹”不是寄希望于神,而是人们内心的善良与正直,在黑暗中向你伸出天使之手,“心存善意,定能途遇天使”。

《神迹》

作者:爱玛·多诺霍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一个交织着爱与罪恶的故事,一场玩弄人性心理的悬疑陷阱!我们经常祈求神灵,却不曾观照自己是魔鬼还是天使

一指禅 戳戳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