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使原料在烹飪過程中減少營養損失,保持水分和鮮味,並使原料不改變形狀,需要在使用烹調技法前對原料進行上漿或掛糊處理。上漿是把澱粉、雞蛋及一些調味品依次直接放入原料中進行攪拌,無需事先製漿;掛糊則先用澱粉、雞蛋、水、油和發酵粉等製成糊,再把烹飪原料放到裏邊拖過。漿較稀適用於炒、爆,糊較稠多用於炸、熘。糊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八種。

水粉糊:用澱粉和水調合而成,一般比例是澱粉1兩,水2兩,糊的稀稠以能掛上原料爲宜。掛這種糊經過油炸,具有色澤金黃、酥脆而香的特點。適用於焦熘肉片、幹炸黃魚和糖醋里脊等菜餚。

蛋清糊:用雞蛋清、澱粉、鹽和水調製而成。一般比例是1個蛋清用2錢澱粉,以糊均勻掛附在原料上不下流爲好,適用於軟炸魚條等菜餚。

蛋泡糊:俗稱高麗糊、雪衣糊,它是把雞蛋清順一個方向抽打成泡沫狀後,再摻入少許幹澱粉調合而成,一般比例是1個蛋清加3錢澱粉。掛這種糊的菜餚,經炸制後白如霜雪,漲發飽滿而鬆軟,適用於雪衣大蝦、炸羊尾等菜餚。

酥炸糊:用麪粉、豬油、鹽和水調製而成。一般比例是麪粉2兩、豬油1兩、水1.5兩、鹽少許輕輕攪拌,待麪糊起酥後纔可使用,適用於炸脂蓋、酥炸胗肝等菜餚。

發粉糊:俗稱酥糊,是將麪粉摻入發酵粉或蘇打粉,加水調成糊狀,一般比例是麪粉2兩、水2兩、發酵粉4錢。適用菜餚如酥炸鮮蘑、炸茄夾等。

乾粉糊:就是先用網油或油皮將入了味的原料包捲成卷或塔形,利用其表面的水分蘸一些幹澱粉即可炸制。使用這種糊炸制的菜餚表皮酥鬆發脆,適用的菜餚有網油蝦塔、炸三絲油皮卷等。

拖蛋糊:將用調料醃漬好的原料拍上乾麪粉,再均勻的在雞蛋液裏拖一下,直接下鍋煎至成熟,常見的菜餚有生煎鱖魚、鍋塌豆腐等。

麪包渣糊:就是原料先掛拖蛋糊,再在外面滾一層面包渣按實,下油鍋炸制即可。用此糊炸制的菜餚,麪包渣香脆可口,而主料細嫩,較有名的菜餚有面包豬排、珍珠蝦排等。

二、芡汁和勾芡

所謂芡,就是用水把澱粉澥開之後的白色粉漿,即水澱粉。所謂汁,泛指原料本身溢出的水分和烹調中加入的液體調味品及湯。芡汁,就是把水澱粉和調味品兌在一起。勾芡,則是根據烹調要求將芡汁澆淋在菜餚上的一種技法。在運用炒、爆、熘等烹調方法時,由於原料受熱時間短暫,各種液體調味品和湯難於滲透主料,一經勾芡,湯汁裹附在主料上,爲菜餚增加了美味。用燒、燜、扒、燴等方法時間雖長,要使湯汁和原料交融在一起,也需要勾芡,食之才味佳。勾芡還可以使色澤鮮豔的湯汁掛附在主料上,爲菜餚增加更多美色。勾芡的方法有三種,一般分爲拌、淋、澆。有在菜餚將熟時勾芡的,也有在菜餚裝盤後勾芡的。

抱汁芡:要求芡汁能裹住原料表面,菜餚喫完後盤底只見油質不見汁液,用於湯汁較少的炒、爆一類的菜餚,如宮保雞丁、爆雙脆等。

流芡:要求芡汁的濃度能使湯汁和原料融合在一起,使菜餚食之柔軟滑嫩,用於湯汁較多的燒、燴類菜餚,如黃魚羹、燴什錦等。

琉璃芡:要求使滷汁一部分粘在菜餚表面,另一部份在菜盆中呈琉璃狀態,因光潔透明而得名,如雞油菜芯、白汁桂魚等。

米湯芡:又名奶湯芡,要求芡汁稀而透明,用於湯汁較多的菜餚。

拌:一種是在原料接近成熟時將兌好的“碗芡”倒入鍋裏,快速拌炒原料,使芡汁裹附在原料上。另一種是把炸好的原料撈出,鍋內留少量油底,下入兌好的芡汁,推炒至滷汁粘稠時,再下入炸好的原料拌炒,使芡汁裹附在原料上。

淋:也叫跑馬芡,即原料將熟時,左手持鍋(勺)搖晃,右手拿手勺將芡汁緩緩淋入鍋(勺)內,待湯汁變濃時即成。

澆:將已熟的原料盛入盤內,另起鍋勾芡,將芡汁澆在菜上即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