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表達對英雄的崇敬之情,號召全社會“銘記英雄,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

爲了民族的解放,爲了新中國的成立,在張家界這片紅色土地上,當年人口不足10萬的桑植,就有1萬多人蔘加紅軍。無數父老鄉親前仆後繼,以鮮血澆灌理想,用生命捍衛信仰。這些英烈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樑,是張家界的驕傲,是我們加快實現“旅遊勝地夢、全面小康夢”的力量源泉。

在市委宣傳部指導下,主流媒體聯合市委黨史研究室開設 “張家界英烈譜” 專欄,集中報道60餘位張家界英烈,緬懷他們的事蹟,傳承他們的精神。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是紅軍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他是根據地貨幣印刷廠長。從刀光劍影的戰場,走向看不見的隱蔽金融戰場,李吉宇的革命生涯充滿傳奇。

李吉宇,1881年出生於今永定區楓香崗一個書香門第,從小隨父讀書,成年後加入哥老會,任西庸鄉挨戶團分局副局長。後改編吳佩卿、田子云、庹拉統等地方武裝,編爲三個營,李吉宇自任團長。

1915年,羅劍仇舉兵反袁,李吉宇率部參加,被任命爲湘西護國獨立軍二營營長,賀龍任四營營長,共同推翻擁護袁世凱的大庸縣政府。1921年,李吉宇被陳渠珍收編,任命爲補充團團長,駐防保靖。

1924年,李吉宇被建國川軍第二軍任命爲遊擊司令。建國聯軍北伐時,任北伐先遣軍司令,攻下武漢。

大革命失敗後,李吉宇受賀龍委派回大庸擴充地方武裝。1931年,被任命爲紅軍遊擊大隊長,轉戰洪湖、鶴峯、桑植、大庸等地,參加創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1934年11月,紅二、六軍團解放大庸,李吉宇任紅二軍團參謀處長,負責收編湘西各縣地方武裝,成立大庸遊擊支隊,李吉宇任遊擊支隊司令員,袁任遠兼政治委員,集中在溪口整訓時,有1000餘人。

1935年初,國民黨十三軍二十六師郭汝棟部進犯湘鄂川黔蘇區,遊擊支隊奉命在溪口棉花山阻擊,激戰3日後,遊擊支隊改編爲紅六師十七團,李吉宇任團長。11月,隨紅二、六軍團從桑植出發,參加長征,途中李吉宇改任紅二軍團沒收部主任。

全面抗戰爆發後,李吉宇在八路軍一二〇師供給部工作,隨軍轉戰于山西興縣、苛嵐一帶。爲粉碎敵人對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封鎖,1940年,山西省第二游擊區行署開辦洪濤印刷廠,印刷抗日根據地流通貨幣,李吉宇任廠長。賀龍和關嚮應常到工廠看望他,稱他爲“李司令”“李鬍子”。

在惡劣的戰爭環境裏,印刷廠邊戰鬥,邊生產。根據地生活困難,李吉宇和戰士們同喫共住,工廠無廠房,就住羣衆的窯洞,缺米少鹽,經常用黑米和野菜充飢。印刷紙幣所需紙張、油墨等,都靠地下工作人員穿過封鎖線,從敵佔區偷運過來。他爲此日夜運籌,有時親自喬裝購買。

1941年2月,李吉宇因常年堅持艱苦的工作,積勞成疾,醫治無效,不幸逝世,遺體就地埋葬。

李吉宇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中國革命事業,嘔心瀝血,永遠長眠在他鄉。他去世後,每年清明節,當地村民自發爲老廠長掃墓,數十年來從未間斷。

(中共張家界市委黨史研究室 供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