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物理學雞湯之熱力學第二定律,熵與佛法

這是這個系列的第三篇,第一篇,寫於15個月以前;第二篇,,去年4月法航班機上成稿,距今也有1年時間了。四維碎片公衆號的更新如此之慢,技術上是我的寫作容易失控,常常斜刺裏殺出一個角度,收不回來 - 現在去了湖畔大學的梁寧,很久以前給過我一條建議 - 不要把太多東西塞進同一篇文章,密度太大,燒腦 - 最近想起這件事,和梁寧寫的產品思維聯繫起來,曉得這是梁女俠客氣,站在讀的角度看,人的attention span是有限的,在這個碎片閱讀的時代,寫得那麼多誰看呢?

讀佛經的時候,非常佩服佛陀對大千世界從極大到極微尺度的“沒有自性”的一切可稱爲“蘊”的事物的因果律的闡述。一部《金剛經》對外掃相,對內破執。其實是理解到作爲人的個體,我們對置身其中的世界,從時間和空間上,一次只習慣用一個尺度去衡量。譬如眼前的利益衝突,你無法抽身事外,看到未來回頭如何看待這裏的因果,應該怎樣放下我執,置身去推動因果律向哪一個方向發展。更無法像佛陀一樣,用“劫”作爲時間單位,看到一件事物的變化和成住壞空,如同快進的鏡頭 -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帶着“緣起性空”的觀念去繪畫,畫出來的就像畢加索或杜尚的畫,在時間空間上把所有角度和時刻的細節,不按照任何透視原則投影到二維畫布上 - 看起來抽象而全面,而嚴格按照透視原則的素描,只能看到展現給你的那一面那一時刻的實相。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這是用高維視角觀察低維的體驗。

破除我執的一個訣竅,就是理解到世間萬物,同時用多維度的尺子去度量,是嚴格符合因果律的因緣和合。努力學習這種”看到因果“的智慧,順應它,推動它,讓自己成就這個因果系統。做事業如此,做人如此,某種程度上講,並不存在絕對自由意志這件事,自性不存在,自戀則是更可笑的事,擁有這種智慧,把自己看成因果律齒輪組中的一個零件,隨衆精進。

要擁有這種智慧,需深刻理解熱力學第二定律。

熱力學第一定律的一個表達是能量守恆,另一個表達是不可能造出第一類永動機,也可以有一個表達很像佛法說“緣起性空”,物質和能量不滅,相互轉化,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表達是不存在第二類永動機,當然還有開爾文表達,克勞修斯表達;

熱力學第二定律來自於克勞修斯對卡諾循環的描述:“不可能把熱量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他影響。”,換成開爾文的說法是:“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取熱量,使之完全變爲有用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 克勞修斯1954年引入一個叫Entropy(熵)的態物理量: dS = dQ/T 來描述熱力學狀態。於是熱力學第二定律表達爲:在孤立系統內,任何變化不可能導致熵的總量減少:

dS >=0

直到偉大的玻爾茲曼給出了他自己墓地上那個不朽的公式:

S=klogW (logeW = lnW 自然對數)

以極其簡潔而明快的數學語言,表明了一個深刻而宏偉的物理學基本思想:熵與狀態幾率的對數成正比。 萬物的宏觀狀態量S終於和它的微觀狀態數W通過一個熵函數聯繫起來 - 意味着萬物遵循的熱力學變化是一個趨向幾率增加的態的變化,而其終態是相應於最大幾率的一個宏觀態。

時間一切努力,都是爲了局部的有序和熵減過程,而局部的有序所耗費的能量,指向不可逆的總體熵增:dS >= 0;

所以佛教的教義是“人生的本質是苦的”,跳不出因果律的一切衆生,遲早都面對衆生熵增共業的成住壞空,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你可以從玻爾茲曼關係式對熵的微觀解釋得到一種洞見。

知道這些有什麼用呢?你從此會曉得,局部的有序是以系統的無序做代價,一切成就遵循因果律,朽壞是自發的,我們既然不能跳出因果律,自當努力體察事物的規律,放下我執,隨衆精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