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網站7月24日文章,原題:直面超加工食品的危險   你認爲下面哪個更健康:一袋薯片還是一盤羽衣甘藍沙拉?這似乎很容易回答。那麼現在你認爲哪個更健康:一份一切都從頭現做的比薩,還是從冰箱裏拿出來的一份含有相同基本食材和相同熱量的比薩?許多關心自己喫什麼的人會本能地選擇前者,他們給出的理由或許是對“加工食品”說不清道不明的擔憂。

此類食物通常美味可口、價格低廉但熱量較高。正如克里斯·範圖勒肯在新書《超加工的人》中所解釋的那樣,人們正在爲這種廉價和高熱量付出代價。

範圖勒肯在“超加工食品”和“加工食品”之間劃出明確界限。他認爲,人們喫的幾乎所有食品都經過某種形式的加工:大米經過收穫和脫殼,動物經過屠宰。

他使用食品科學家卡洛斯·蒙泰羅提出的定義,後者將“超加工食品”描述爲“由一系列工業加工過程製成的食品配方,其中大多含工業用途成分,需要依靠複雜的設備和技術”。

一份一切從頭現做的比薩含有最低限度的加工食品(小麥變成麪粉、西紅柿變成番茄醬、牛奶變成奶酪)。那份待在冰箱裏的比薩含有硫胺素和磷酸鈉等食品添加劑,因此是“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劑和防腐劑混合物正以已知和未知的方式傷害人類。它們似乎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羣,這些微生物羣由數萬億個細菌組成,以多種方式有利於人類健康。由於含有大量熱量且通常缺乏營養,“超加工食品”往往導致人們變胖,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爲它們的誘人口味和柔軟質地促進過度食用,從而壓倒來自大腦的飽腹感信號。

由於這種“超加工食品”的生產和購買成本低廉,許多人會用其取代更健康的食品,對窮人來說更是如此。

許多年前,超重曾是財富的標誌,但如今在英國和美國女性中,低收入羣體的肥胖率更高。有趣的是,英國和美國的男性中並未出現這種“貧富倒掛”的肥胖現象。

“超加工食品”爲何有害的原因並不總是清晰可見,即使對科學家亦不例外。單獨或少量的添加劑可能是安全的,但與其他化學品結合使用或經常食用可能有害。

因此,我們在選擇喫什麼的時候需要考慮到“超加工食品”的影響。

環境對人們選擇食物也很重要。生活在“超加工食品”無處不在的環境中的人,可能會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尋找新鮮食物,但這並非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

人們可能認爲,偶爾的快餐之旅並沒什麼錯,但任何能承擔得起少喫“超加工食品”的人都應該儘量少喫一些。(丁玎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