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他們讀的不夠多。

瀏覽中國科幻史,不說文革前老一輩的大家和開創者們,現在中國四大天王的作品如果你都讀一些,也許能多少改觀一下你的印象。80後和90後中其實也不乏後起之秀。

劉慈欣的幾個長篇,以及很多短篇,從科幻點子到故事結構都是很驚豔的作品,放在全世界範圍來看也並不遜色。不要覺得《三體》就是他的唯一高峯,《山》和《思想者》足以撐得起“優質”二字。

王晉康的一些作品其實也不錯,身兼工程師和作家的大量吸收、思維訓練和科學視野,滋養着老王長期的優質創作,比如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新人類四部曲。國內科幻讀者們對老王最大的詬病其實主要集中在人物刻畫上,覺得他作品中對人與人之間的描寫和把握相對較弱。但這並不影響作品本身的質量,因爲他幾乎每篇小說中的哲理思韻都非常濃厚,擅長基於生物科技來展開想象,對科幻小說來說足以彌補其他弱項。所以他能連續十幾年獲得華語星雲獎銀河獎等等,這些並不是徒有虛名的獎項。雨果獎和星雲獎是全球科幻界比較權威的獎項,但並不是唯一評判優質作品的獎項。

其他的韓松、何夕、陳楸帆、夏茄等等作者,大家都是靠作品說話的,被一大羣忠實而嚴苛的科幻迷甄別過後送到獎臺上,而不是打着暢銷的名義被大衆捧出來。科幻迷是一個科學素養和文學素養都相對比較高的羣體,這些年能被他們始終認可的作家和作品,不會差到哪裏去。

總之,中國的優質科幻小說真的沒有那麼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