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際溝通中,需要掌握的“三個六”

昨天出去喫了一頓飯,光看着隔壁桌了。

丈夫光顧着看手機,點錯了妻子要的漢堡,然後被諜諜不休,丈夫皺着眉,仍然邊看手機邊喫飯。身邊的小孩有點害怕的看着父母,不聲不響喫了兩口,接着拿起媽媽放在桌上的手機,開始打小遊戲。這下爸爸火了,或者說被妻子嘮叨積在心裏的怨氣一下子找到了發泄的渠道,對孩子兇到:整天打遊戲,近視眼,學習不好,飯也不好好喫,以後看你長不高……… “哇”的一聲,小孩突然大哭了起來,一甩手把手機扔到地上,這下父母倆人都炸開了。

我心裏特心疼那小朋友,其實類似這樣的不和睦在我們身邊多多少少總會遇到,看一眼嘆息一聲就過去了。但是因爲最近正在看一本書:《高難度對話》,由這件事就不免聯想到書中的內容,這是一本教人如何溝通的書,作者從生活出發,舉例生動,淺顯易懂,極有代入感。

若把剛纔的事件進行分析,其表面上是一次家庭爭吵,其實當中隱藏着很多可以挖掘的人際溝通中的盲區,如果不去分析總結,很容易忽視,下次碰到類似的事情還是爭執,我們先來看一下:

丈夫錯會了妻子的需求,沒有溝通明白,點錯單,引起對方的不滿。妻子的發火表面上看是爲這個錯誤,其實更深層次矛盾是:當面說的話都聽錯,可見你根本就不關心我,心中升出憤怒與失落感,於是引發了一場嘮叨。

錯誤發生後,妻子一味表達自己的不滿,沒有心平氣和與對方溝通。同時,對丈夫來說,面對着咄咄逼人的詰問,他採取了消極的回應方式,就是不解釋不理睬不安撫。這就更加重了對方的怨氣。久而久之,會對倆人的親密關係產生影響。生活當中,很多愛人,朋友就是這樣漸行漸遠走散的。

對孩子的影響。小孩天生並不具備溝通與行爲處事能力,他們通過觀察周圍的人進行學習。父母陪伴孩子時間最長,語言行爲至關重要,對孩子有着傳染性。孩子們觀察父母如何對待他人,以後也會像那樣回應別人。上面事例中的孩子面對父親的指責,沒有解釋說自己已經喫飽,打遊戲只幾分鐘,馬上就停下,他不懂表達。要麼沉默要麼採取粗暴的方式,摔手機,大哭起來。

對於家庭教育來說,因爲父親只顧低頭看手機,當然孩子也認爲手機有無限吸引力,本來一家人開開心心出來喫飯,結果每個人心裏都不愉快。另一方面現在人們沉迷於社交工具,哪怕親密的人坐在對面,也懶得好好談話,電子類產品的風行使得人與人之間更深層次的交流變得貧乏而浮淺。

上面的幾個小問題,在《高難度對話》這本書中都有提到。作者邁克.貝克特爾畢業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育學博士,暢銷書作家,金牌培訓師,先後爲世界500強企業進行過2500多場研討會形式的講座,著有《跟任何人都聊得來》等暢銷書,而《高難度對話》可以說是前一本書的精進版,它詳細分析講解了在生活中遇到各種挑剔的人,該如何愉快相處,主要是幫助人們在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中建立一套有效的溝通策略。

全書分爲四個大部分:A,人際關係難題的根源。B,高難度對話(工具篇)。C,高難度對話(技能篇)。D,親密關係:讓艱難對話愉快進行。作者從人際關係爲什麼難的根源着手,針對各個難點,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式。

下面大概講下我看完後印象比較深的內容。

作者認爲人際關係難的根本原因是由於人性格中的一些缺陷,當事情發生時,不能獨自承擔責任,而指望別人來滿足他,當不被回應時,不滿由此產生。而人格健全獨立的人,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能更客觀冷靜,專注於解決問題本身,這類人不存在遇到人際關係難的問題。

那麼,人的基本需求包括哪些呢?哪些需求不滿足會影響人際溝通呢?

這裏的需求不是很有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五種,而是着手於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來歸納總結出的六種基本需求:

安全與保障。安全是人與人之間情感聯結的基礎。如果面前談話的對象能夠給你一種安全感,令你信任和心安,你纔會和對方溝通順暢,沒有劍拔弩張的氣勢。而對於自身來說,內心篤定,對外才能處事不驚。

冒險。在離開舒適區的時候,溝通會比較困難,在一個未知的環境中,人會出現防範意識,這時候溝通雙方若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才能提出雙方都認可的解決方案。

成長。生理和心理成長都要付出努力,當人們感覺難以應付時,就試圖阻止成長,拒絕面對成長將要帶來的麻煩事。就像拒絕承認某個不好的結果。如果你視而不見人的這個成長需求,那麼身處其中的各種人際關係也會停滯不前,受到影響。這種狀態下的個體,會出現人際溝通困難的情況。解決方法,就是正視成長需求,跟上腳步。

接納。人們有被接納,被認可的需求。多少後天性格有缺陷的人在童年時沒有得到過的完整的愛與關懷。當被人無條件的真正關心時,自身才會產生力量。反之,會產生不被接納,不配擁有的感覺,這種感覺如影隨形,會影響着與他人相處的方式。

關聯。正常的人類活動就是與他人產生關聯,任何人不可能脫離集體而存在,如果切斷了與外界聯結的通道,自我封閉,這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會對人際溝通產生阻礙。

價值感。說得直接點,就是感覺自己有用,能夠令別人幸福,對社會產生價值。這相當於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自我實現需求。一個人沒有價值感,渾渾噩噩,沒有更高的目標,很難說,他會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

只有滿足上面的六種需求,纔能有獨立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正面積極的與人相處。人際交往中的溝通障礙說到底就是人格缺陷,如果先天沒有被薰陶過,那麼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培養來提高。

在《高難度對話》中,對於如何提高溝通效果,作者通過六種工具和六種技能來進行闡述,這並不是枯燥的方法論,並不完全是冷冰冰的理性面,也包括了感性的一面。

六種工具:

視角。學會正面對話和換位思考。

和當事人面對面的溝通。“有研究表示,人們溝通中的信息只有7%通過語言傳遞,38%通過語氣語調,55%通過身體語言”。當面對面交流時,這三個要素都同時調動了起來,效率最高。

信任。高難度對話得以進行的基礎。

本分。以陪伴的方式影響他人。

也就是守住自己的本分,不要僭越。因爲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是困難的,如果一方試圖改變別人或者要求別人怎樣做,那八成失敗。我們就這樣問自己,是不是那麼容易接受別人的要求?答案基本上是否定吧。

情緒。人際關係的加油站。

人是感性的動物,在一個人情緒未平復之前,不要試圖用邏輯來與之對話。唯一正確的就是:等,等對方平靜下來,再進行溝通,這是最好的時機。

時間。與追求效率背道而馳。

處理人際關係要慢,有耐心,花更多的時間去打磨,去等待。越追求速成越適得其反。

尊重。有效人際關係的基礎。

哪怕在爭論中也要懂得尊重對方。公正準確的闡述事實。理解別人的觀點,傾聽對方。

以上就是如何進行有效溝通的六種工具。如同木匠幹活,有稱手的工具,也要講究雕刻技巧一樣。在《高難度對話》這本書中,作者同時也講了六種技能。下面簡單的說一下。

營造安全感。

這和前面講的六種需求中的第一種大同小異,溝通中給予對方安全感,同時自身若能得到安全感,那溝通就會變得很容易。如何營造這樣的安全感?簡單說就是確認對方的期望,來滿足他。

消除畏懼。

挑戰對自己的消極想法,把注意力從“我覺得”轉移到“事實是”,選擇精準的感知。

踐行傾聽。

坦誠反饋。

指的是請幾位可以直言的好友,請他們具體公正的告訴你,對你的印象評價。通過這些側面的評價,我們來糾正自身的缺點與錯誤。

從善意出發。

善良不僅是人際交往中重要的一點,也是人最重要的品行,我們本來就應該讓自身具有這良好的品格。

明確自己的目標。

以上就是六種技能。《高難度對話》這本書總結起來,想溝通變得順暢自如,要滿足人類最基本的六種需求,同時掌握六種工具,六種技能,運用到實際中。作者對其中的每一點,都展開了細緻精準的說明,爲什麼?怎麼辦?方法步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如果在人際交往中,遇到棘手的事冥頑不靈的人可以嘗試運用書中的方法來進行溝通解決,在周圍建立良性的關係並保持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