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时而生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 家庭汽车的普及和城郊发达的高速公路使得城市居民大量向郊区扩散, 由此产生了专门为郊区新建居住区居民服务的社区商业。这种以地域内和周边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零售商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并占到商业总量的70%-80%。

相比而言,国内社区商业则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发展,区域扩大,新兴的居住区越来越远。于是,一些由底层住宅改造的底商应运而生,狭义上的社区商业初步形成。进入21世纪后的几年,伴随着全国范围内房地产市场上掀起的住宅郊区化的热潮,社区商业已经成型。

2. 野蛮生长

从自然萌芽、政府主导到开发商主导,社区商业经历了30年的曲折向上。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消费升级带动消费模式升级,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传统商业地产领域产生了巨大冲击。商业地产在寻求变革,社区商业成为了众多开发商突围的关键。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渗透,未来社区商业将进入全新维度,逐步向智能化、便利化、多元化、社交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社区商业不仅为目标消费群体提供了更多的生活便利,同时也意味着节约时间、节约社会资源。当我们把更多在路上的时间节省下来,当我们不用开车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消费,不为商业中心的停车难而抱怨时,社区商业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从长远来看,它的价值更超乎经济价值。

3. 三驾 “马车”

◆助力社区商业发展繁荣,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们的物质性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开始更多追求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振兴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

实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面对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遭遇到的多重困境,中央把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振兴实体经济需以问题为导向,助力社区商业发展,通过多措并举化解其发展困境,改善其发展环境,重塑其竞争优势,推动其转型升级。

◆房住不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房住不炒、租购并举”,这将成为未来我国住房政策核心指导思想。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城镇住房价格持续飙升,房地产市场乱象丛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住房脱离了本来的居住属性,沦为投资和投机的工具。

“房住不炒”这个提法出现,真正抓住了解决城镇住房问题的要害,让住房剥离了投资功能,使其回归居住本质,促使投资者将目光聚集到商业地产,更有助于社区商业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