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了十幾年的幹炸響鈴

我是2014年底開始喫素的,蛋奶素,就是隻喫雞蛋、牛奶、蔬菜、水果,不喫一切肉類。以前也斷斷續續的喫過兩次素,每次堅持大約半年,就開始懷念肉。我從不和自己的內心較勁,想喫肉,那就喫回去。2014年這次喫素,我對肉沒什麼想法了。每天中午喫食堂,那就喫肉邊菜,一早一晚自己做,那就蔬菜豆腐保平安,別人在我旁邊喫蔥燒海蔘、回鍋肉,沒事,你喫你的,我沒想法。

糾結了十幾年的幹炸響鈴

我也從來不認爲喫素就比喫肉高尚,喫素也不應該和宗教劃等號。喫素是自我的選擇。人除非自己醒來,否則無所憑靠。在喫素這件事上,或者基於健康的需求,或者基於慈悲的思索,或者基於口味的選擇,無有高下之分。佛教徒因爲慈悲而回避口腹之慾,對治的也是貪念,那是非常高妙的思維模式。但是如果一家素菜館動輒佛像林立、檀香繚繞、施齋唸佛,我覺得令人並不舒暢。推行宗教如果過於執着,往往會取得相反的效果,甚至有的時候顯得宗教過於世俗化,也不是傳達的完整體系。宗教,應該有自己的道場,而不是依靠一個餐館去做表象的傳遞。

糾結了十幾年的幹炸響鈴

但是喫素會讓人變得相對平和,這確實是個好處。喫虧是福、難得糊塗,有的時候是非常有意義的,尤其對做生意的人來說。成就幹炸響鈴這種看似簡單實則美味的菜品的其實也是背後隱藏的人文精神。

糾結了十幾年的幹炸響鈴

開飯館的,最願意和氣生財,最怕顧客找茬。這個故事發生在杭州,因爲故事的主角是豆腐皮,而杭州人很愛喫湯豆腐皮。故事是這樣的:從前啊,杭州城裏有鄰近的倆飯館兒,一個館子生意好,豆腐皮有天賣斷貨了。生意不好的那家飯館糾結了一些地痞流氓,就是到這家飯館點豆腐皮喫,沒有就要砸館子。正拉扯間,有一客人出門騎馬絕塵而去,一轉眼馬鈴聲又再度響起,顧客手託一包豆腐皮給店家,讓他應付這些地痞流氓。事件平息了,飯館老闆感謝恩人,恩人說我豆腐皮還沒喫夠,你再給我做份豆腐皮就行了。

糾結了十幾年的幹炸響鈴

中國人喫飯不僅僅講究飯菜本身,更在乎這裏面的人文精神。當然,這句話屬於我添加的旁白解說。接着說老闆。老闆一想,恩人真是快馬加鞭啊,馬鈴鐺響的那叫一個歡快。於是決定把豆腐皮做成馬鈴鐺形狀,那就不能煮了,只能炸了才能定型。也不能就給恩人喫豆腐皮啊,怎麼也得來點葷的。於是把豬裏脊肉剁成茸,加上雞蛋、鹽、紹酒拌勻。然後把肉茸抹在豆腐皮上,裹成圓筒形,切成小段,入油鍋炸至金黃裝盤,再配上點蔥花什麼的作作料。恩人一嘗,咬在嘴裏酥脆帶響,又像馬鈴鐺形狀,乾脆就叫“幹炸響鈴”。

糾結了十幾年的幹炸響鈴

千古名喫就這樣誕生了,我在杭州第一次喫的時候,覺得有烤鴨般的味道。不過讓我糾結的是,我怎麼也看不出來它是個鈴鐺的形狀。雖然後來不喫肉了,還是爲此糾結了十幾年。直到有一次去雲南看茶馬古道,看見馬隊遺存下來真正的馬鈴鐺——原來不是教堂裏面的鈴鐺形,就是一圓柱形小鐵桶,裏面有根鐵棍而已。我才終於釋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