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昊在金臺沙龍現場(海外網楊皓銘 攝)

4月16日下午,人民日報海外網舉辦了以“中美關係再思考”爲主題的金臺沙龍活動,與會專家對新形勢下的中美關係做出了新思考、新判斷。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孫成昊認爲,2017年底美國白宮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和“競爭”作爲關鍵詞,因此可以作爲切入點來探討美國政府當前對中美關係的定位和思考。

孫成昊談到,《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直接點名中國三十多次,再加暗指、影射共六十多次。相比於奧巴馬政府在2010年和2015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提到10次和12次,特朗普政府對於中國的關注度是空前的。

但這種關注是和“競爭”聯繫在一起的,孫成昊認爲,美國提到的對華競爭反映出三個特點。

首先,這種競爭是全面性、全球性、戰略性的。美國在報告中強調的競爭內容涉及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涵蓋全部六大地緣板塊,表明美國已經把中國當作全球性的戰略競爭對手。

其次,這種競爭思維反映出特朗普不僅對國際形勢進行“再認知”,對中國的戰略位置也做出了“再定位”。《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對國際形勢和大國競爭態勢的認知都與里根政府的認知類似,認爲世界的主流是競爭,大國博弈、地緣政治已經全面迴歸,其中強調的“以實力求和平”值得警惕。

最後,美方普遍低估了中美競爭帶來的消極後果。美方對於中美競爭的“樂觀”主要來源於以下幾種說法,一是對華競爭意味着美國承認中國大國地位,中國應感到高興;二是競爭並不必然帶來衝突,競爭並不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三是特朗普強調競爭更多是修正前幾屆政府的錯誤,而不是衝着中國來的;四是特朗普政府商人思維濃重,競爭是典型的商人想法,而且競爭實際上有利於兩國更好發展經濟。孫成昊表示,這些說法雖有一定的道理,但忽略了大國競爭可能帶來的嚴重的分歧和摩擦,這也體現出中美在思考問題上的文化差異。(海外網 介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