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股市場上,汽車製造行業也是要分類的,按業績驅動不同,比如吉利、比亞迪以及長城,爲自主品牌驅動,廣汽及東風爲多種合資品牌驅動,而華晨中國和北京汽車則是單一合資品牌驅動,華晨中國驅動因子爲華晨寶馬,北京汽車驅動因子爲北京奔馳。

北京汽車(01958)於8月28日公佈2018年中期業績,收入769.02億元,同比增長15.3%,股東淨利潤28.2億元,同比增長1.87倍,翻倍的淨利潤沒能使北汽的股價燃燒,而是高開低走。同樣爲單一合資品牌驅動的華晨中國(01114),於8月24日公佈業績,股東淨利潤增長54.3%,次一個交易日股價大漲14.68%。

同樣的業績驅動因素,但表現不一樣的股價命運,也許投資者對北京汽車(01958)的期望過高了,不過真正的原因還得須我們親自從該公司的財報中挖掘,瞭解其業績構成和未來可能面對的風險,以及找到投資者不信任的關鍵所在。

北京汽車VS華晨中國

首先看北京汽車的收入構成,主要爲兩個部分,一個爲北京品牌,一個爲北京奔馳,另外該公司旗下的北京現代以及福建奔馳計入投資收益。華晨寶馬不一樣的是,收入只列報自主品牌,而合資品牌華晨寶馬則以應占合營企業收益列賬,實際上,華晨中國也可以將華晨寶馬並表。

爲了好對比,以華晨寶馬並表的情況分析,按照收入分錄,上半年北京奔馳貢獻收入702.19億元,同比增長20.4%,貢獻率91.3%,而北京品牌收入67.4億元,同比下滑20.4%,貢獻率8.7%。對於華晨中國,華晨寶馬貢獻收入爲631.2億元,同比增長19%,貢獻率(並表)96.5%,自主品牌收入23.13億元,同比下滑24.3%,貢獻率3.5%。

華晨中國和北京汽車自主品牌現狀差不多,收入均是下滑的,下滑幅度也比較接近,合資品牌均比較強勢,不分高低,投資者沒理由看衰北京汽車啊。不過利潤率不一樣,賺錢能力不一樣,差異就出來了。

圖片來源:北京汽車2018年中期業績

上半年,北京奔馳的毛利219.88億元,毛利率爲31.3%,下滑1個百分點,自主品牌爲虧損狀態,虧損額爲15.51億元,同比虧損擴大23.3%,平均每元收入虧損0.231元,擴大55.03%。而華晨寶馬利潤98.44億元,利潤率15.6%,增長2.2個百分點,自主品牌虧損2.38億元,虧損縮窄64.2%,平均每元收入虧損0.113元,縮窄52.5%。

所以,華晨寶馬在自主品牌上優勝於北京汽車,而華晨寶馬盈利同比也比北京汽車也略有優秀,在合資品牌這塊投資者看中的主要爲新品牌的上市,投資者關注重點還是自主品牌的業績是否得到好轉,以及重回自主品牌競爭的賽道。

上半年,北京奔馳銷量25.2萬輛,同比增長19.6%,其中E級轎車、C級轎車兩款主打車型銷量均實現雙位數增長,GLC SUV及GLA SUV兩款車型也獲得不錯的增長,而北京品牌銷量7.3萬輛,同比下降33.6%,主要爲威旺車型拖累。

其實智通財經APP在8月6日出了《北京汽車(01958):一腳油門到春天》的報告,談到北京汽車的各項車型以及銷量情況,北京奔馳的四款車型銷量表現均非常不錯,而自主品牌中,威旺系列車持續大幅度下滑,但紳寶及BJ系列銷量得到上升,對沖了威旺銷量的頹勢。

而華晨寶馬在2018年上半年銷量20.9768萬輛,同比增長13.4%,華晨雷諾金盃銷量2.2739萬輛,同比下滑32.4%。華晨寶馬和北京奔馳不同地方在於車型種類,北京奔馳就四類車型,但華晨寶馬車型卻很多,包括之1系轎車、3系、5系、X1、2系旅行車以及全新3系5系寶馬車。在自主品牌方面,華晨中國主要爲輕型商用車,北京品牌爲乘用車。

奔馳和寶馬在國內的關注度都很高,但寶馬的產品週期要比奔馳要快很多,投資者對下半年的寶馬的新產品比奔馳要具有更高的期望,當然在自主品牌領域,華晨的亮點在於和雷諾合作,欲要打造國內第一的輕型商用車品牌,而且上半年虧損縮窄,關注度躍然升溫。

投資重心偏向北京奔馳

北京汽車的股東淨利潤增長幅度和收入增長幅度背離較大,主要有幾個會計項目影響,首先是上半年毛利的基數增加了29.47億元至204.37億元,期間費用增長幅度落後於收入,增長8.87%,加上北京現代銷量好轉,投資收益扭虧爲盈爲5.82億元,使得期間利潤增長59.4%至80.46億元。另外股東應占利潤份額增加,由去年的19.5%增至35.05%,從而導致淨利潤翻倍增長。

整體來看,北京汽車的盈利質量還算可以的,在運營方面費用控制方面優化,北京現代已不拖後腿,投資收益也表現出一定的貢獻率,份額比重也增加,這都是好的經營效果。不過智通財經APP發現,在其他收益項,北京汽車由去年的11億元收益轉虧爲今年上半年的-0.48億元,變動的主要兩項爲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和現金流套期收益變動。

圖片來源:北京汽車2018年中期業績

其實這變動的兩項並非持續性業務,並不能作爲投資參考的依據,不過按照綜合收益來算,北京汽車綜合股東淨利潤27.65億元,同比仍增長51.4%。而華晨中國其他收益項也出現同樣的問題,收益由去年的9.46億元轉虧爲今年的-6.33億元,導致期間綜合收益下滑6.8%,綜合股東淨利潤下滑10%。

如果看綜合收益,北京汽車確實要比華晨中國要有優勢,但這一塊收益偶然因素比較大,不足以成爲判斷投資的依據。

在投資政策上,上半年,北京汽車賬上現金爲445.53億元,同比增長21%,資本開支爲22.38億元,同比增長17.2%,資本開支佔比現金5%,其中北京奔馳資本開支21.49億元,同比增長109.6%,佔比資本開支96%,可見該公司對北京奔馳品牌的高重視程度。此外,該公司上半年研發開支11.092億元,同比下滑了8.7%。

實際上,2018年2月份,該公司與北京奔馳簽署《資產轉讓協議》,北京奔馳同意收購該公司北京分公司,改造生產基地,迅速擴大產能,加大新能源領域佈局,緊接着,該公司宣佈將與戴姆勒共同投資超過人民幣119億元,在該北京分公司原有生產基地基礎上打造奔馳品牌新的豪華車生產基地。

全面新能源化引關注

智能化+新能源化車型戰略是各大汽車製造商目前共識的發展戰略,在這方面北京汽車放出的雷聲要比同行要大的多,一方面是自主品牌全面新能源化升級,並將停止燃油車生產,另一方面合資品牌北京奔馳也積極進行新能源化生產。在這方面,華晨中國卻是沒有多少動作的。

在新能源車型規劃上,該公司稱北京品牌按照兩步完成傳統內燃機產品向混合動力產品的疊代升級,第一階段爲2019年末-2020初,第二階段爲2020開始,從上半年的數據上,也有一些喜人的一面,比如北京品牌的新能源車型銷售也同比提升了22.3%。此外,該公司持股8%左右的北汽新能源銷量53598輛,同比增長達80%。

2017年下半年,北京奔馳開始建設動力電池工廠,投產後的產品將裝配於其擬於2019年投放的梅賽德斯-奔馳電動車產品,相對應的是該公司和戴姆勒共同投資119億元的豪華車生產基地。目前北京奔馳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廠也在積極的建設中。北京現代也在積極智能化新能源化轉型,比如上半年推出伊蘭特EV、全新瑞納、悅納以及新一代ix35產品。

綜上看來,北京汽車的合資品牌和華晨中國並無差異,均保持強勢地位,且都是國內獨享的合資品牌,北京汽車的軟肋在於自主品牌虧損幅度擴大,擔心未來有可能持續拖累及弱化公司業績水平。但北京汽車找到了投資者關注的焦點,便是新能源化轉型,在這塊該公司確實做出了實際行動,不過未來數據能否表現靚麗,特別是自主品牌上,仍需時間驗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