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市长蓝绍敏作政府工作报告

“历经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1月9日,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南京市市长蓝绍敏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份长达35页的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南京将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2019年的南京的目标任务也随之确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性指标主要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工业投资增长1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外贸进出口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40亿美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省定标准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约束性指标主要是: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确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35件民生实事兑现到位

“回顾过去的一年,困难多于预想,结果好于预期。”

凤凰网江苏翻开今年的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开篇就列出了一连串经济数据。《报告》预计南京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7万亿元左右,可比价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70亿元,同口径增长11.1%,两项指标增速均快于全省、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增幅等指标在GDP万亿元城市中实现进位。

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

盘点过去的一年,我们不难发现南京其实早在一些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不见面审批”“预审代办制”等“南京经验”在全国推广;南京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获批;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创历史新高;公共财政支出75%用于民生保障,35件民生实事兑现到位。

理直气壮讲首位度、名副其实增首位度

在提到今年将重点做好十方面工作时,蓝绍敏第一个方面就提到了“首位度”。

“以国家和省全力支持南京建设发展为动力,理直气壮讲首位度、全力以赴干首位度、名副其实增首位度。”会上,蓝绍敏给出了这样的声音。

去年元月,南京市印发一号文件,提出“力争到2020年创新核心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到2025年成为全球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今年1月2日,2019年首个工作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部署新一年创新名城建设工作。会上,南京市发布2019年一号文件,政策加码拿出一揽子举措,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城市创新首位度。

“过去一年创新名城建设成效明显,但不能因此忽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在今年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上说道。

面对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发展愿景,面对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历史重任,南京将在2019年牢牢把握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的主攻方向。

发挥南京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

2019年,南京经济指标增速将保持全省前列,在高质量发展监测考核中走在全省前列。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争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实施商圈消费引领工程,着力构建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智慧物流,发挥“南京购物”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

综合交通是南京展现首位度的重要功能,瞄准“亚太门户城市”新定位,南京正以高铁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的交通首位度,建设“轨道上的城市”。

未来,南京将加快构建“米”字型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南沿江铁路、南京北站客运枢纽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北沿江铁路、宁淮城际铁路和宁芜铁路外绕工程。大力完善高速路网,新建溧高高速、宁宣高速,扩建宁合高速、宁马高速等重点项目,畅通与都市圈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

凤凰网江苏发现,新一轮规划中,浓墨重彩着笔的是构筑“一江两岸”的新格局。

南京将加快建设以江北新区和河西新城“一江两岸”为核心的高端金融服务集聚区,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建设金融中心。提升商务功能,实施总部企业招引专项行动,突出打造江北新区、河西新城、南部新城等一批总部经济集聚区,提升总部经济集聚度。

此外,南京还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努力成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支撑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提升南京在长三角的中心度。积极争取南京都市圈纳入国家布局,提升南京在苏皖两省都市圈城市中的辐射度。(潘文茜/文 胡潇/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