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寺”和“廟”有什麼區別?99%的人不知道!

人們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這些建築,有些人把這些建築物統稱爲宗教建築,這是錯誤的。又比如俗話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其實這也是錯的,和尚並不是住在廟裏。那麼,寺、廟、祠、觀、庵有什麼區別呢?

寺,在古代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大理寺”,大理寺是幹什麼的呢?大理寺在古代是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最早是從北齊開始設立,此後歷代王朝都沿用其制,直至清朝。

“寺”在古代漢語裏還有“持續,相續”的意思。意思是說,皇帝設立的這個機構是個永久性的機構,不是臨時性的機構,是要國祚綿綿、代代延續下去的。

因此中國的皇帝把教授佛法並且供僧團居住、學習、修行的場所稱爲“寺”,希望這個場所能夠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辦事的機關、教育的機構。洛陽的白馬寺是中國的第一座佛寺,因寺內的經書是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爲“白馬寺”。隋唐以後,寺作爲官署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爲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

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爲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爲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孔子廟、關羽廟……隨着佛教的傳入,後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廟字的俗稱。

祠,是爲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東漢末,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甚至活人也爲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漸增多。

《釋名》有云:“觀者,於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臺”。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此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相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爲“觀”。

道教從道家“天人合一”、“身國同治”的思維模式出發,認爲了解天象有助於求道證道,得道成仙。所以稱爲“觀”,取觀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於山頂。

庵,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爲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漢以後建了一些專供佛教比丘尼居住的庵堂,於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