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滬西革命史陳列館 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 攝(下同)

“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窮。牆外桃花牆裏血,一般鮮豔一般紅。”走進滬西革命史陳列館,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抄赫然在目,將參觀者的思緒拉到那個黑暗的時代。

在這片有着“赤色滬西”美稱的土地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發起了一次又一次反抗壓迫的鬥爭。這裏蘊含着中國工人運動的縮影,也曾書寫過彪炳千秋的不朽篇章。

團結點燃黑夜火種

爲響應北京的五四運動,1919年6月5日上午,滬西日商內外棉三個工廠工人一聲怒吼,率先在上海罷工,聲援北京的愛國運動。這聲滬西春雷響徹中華大地,中國的工人階級由此登上了政治舞臺。

據滬西革命史陳列館管理員陶振雲介紹,1920年6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小組成員李啓漢受陳獨秀委託,在滬西錦繡裏創辦了黨的第一個半日學校,爲工人補習文化、灌輸馬克思主義思想。“半日學校在每天早上工人上工前和晚上下工後開課。相繼在滬西播下革命火種的有李啓漢、張秋人、陳爲人、嵇直、包惠僧等人。”

時間又過去四年,工運領袖鄧中夏、李立三、項英等人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到滬西籌建了滬西工友俱樂部。這裏不僅僅是工人學習文化的課堂,也是共產黨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陣地,更是滬西地區黨組織的發源地。

壓迫面前不屈鬥爭

在上海的工廠裏,日本廠主一直歧視並隨意打罵中國工人。日本資本家還以關廠、開除罷工工人爲要挾,肆意撕毀工人通過鬥爭換來的權益。1925年5月15日,內外棉七廠工人、共產黨員顧正紅率領工人衝進廠內與日方評理,被日本大班開槍打中,不幸犧牲,另有多人中彈負傷。內外棉紗廠工會舉行總罷工抗議,5月24日,上海社會各界匯聚潭子灣,舉行全市萬人追悼顧正紅烈士聲援大會。30日,全市各界在南京路示威集會聲討,英帝國主義竟開槍鎮壓,釀成了震驚世界的“五卅慘案”。

圖說:滬西革命史陳列館的烈士牆

“以顧正紅事件爲導火線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席捲全國。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領導中國人民自覺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也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英帝國主義勢力第一次遭受中國人民重創的鬥爭。”陶振雲表示。

1926年6月至1927年3月,在上海爆發了迎接北伐軍、消滅反動軍閥統治的三次工人武裝起義。

滬西工人扮演了重要角色,面對反動軍閥的壓迫,勇敢的滬西工人挺起了不屈的胸膛。第一次起義,滬西工運領袖陶靜軒在浦東被捕、犧牲。第二次起義,滬西大夏大學學生陳亮、陳駿在示威中被軍閥斬殺於曹家渡。第三次起義,在中共滬西部委書記佘立亞領導下,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克了敵人盤踞的曹家渡第六警察署、第四區警察總局,勝利會師閘北,取得了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的勝利。“但不少滬西的優秀兒女,如曾瑞、楊啓後、卞如慶等都在戰場英勇捐軀。”陶振雲補充說。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革命由勝利轉向失敗。上海被白色恐怖所籠罩。滬西優秀兒女佘立亞、張佐臣、鮑孝良等相繼被害。“革命先烈倒下了,更多滬西的英雄兒女站起來了,他們掩埋了戰友的屍體,繼續勇往直前。”

英烈鮮血染紅大地

1932年上海爆發“一·二八”淞滬抗戰,而蔣介石一味退讓,並在5月5日,與日本簽訂屈辱的《淞滬停戰協定》,抗日運動被取締,遭到上海各界人民的強烈抗議。是年7月17日,在滬西共和大戲院召開了反對上海停戰協定的抗日民衆代表大會,卻被國民黨當局鎮壓,先後有95人被捕,13人被判處死刑、4人被判處無期徒刑……這13名烈士在1932年10月於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他們大義凜然的革命氣節和精神,光照千秋、彪炳史冊。

在滬西工人運動的過程中,像十三烈士這樣的英雄還有很多。前文提到的陶靜軒也將一腔熱血灑在了鬥爭的道路上。1926年10月,陶靜軒以碼頭工會副委員長的身份領導上海第一次工人武裝起義,事泄被捕。臨刑前,他面西而立,說:“我在滬西戰鬥,死也要面向滬西的工人兄弟。”時年36歲。

圖說:滬西革命史陳列館旁的劉華烈士塑像

在滬西革命史陳列館裏,有一面烈士牆,以文字、圖片展示了英雄的滬西兒女可歌可泣的光輝事蹟。他們立志革命,無怨無悔,用自己的鮮血鋪就了通往光明的大道。

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郜陽

>>專家點評

滬西魂 貫長虹

滬西是上海最早建立近代工業、產業工人最集中地區之一,也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發源地之一。從1919年滬西工人階級率先登上政治舞臺,到1949年上海解放,無數優秀兒女在滬西這塊土地上演繹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壯史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他們胸懷崇高理想,迎戰火、冒斧鉞、拋頭顱、灑熱血,內抗暴政,外御強敵,熔鍊了信念堅定、百折不撓、無私奉獻、不怕犧牲、團結戰鬥、紀律嚴明、謀求人民徹底解放的“滬西魂”。

陶振雲(滬西革命史陳列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