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描写平民百姓,展现20世纪中国底层人民的心酸苦难与不屈不挠的精神斗志。他是人民的作家,在描写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他又是一位深谙文化韵味的艺术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渗透人心,滋养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其中“吃饭”这一生活必需被放在第一位,“民以食为天”、 “吃饭皇帝大”是其明证。老舍扎根于北平的胡同,长在皇城根下,对于“吃”更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悟,他在《四世同堂》中仅通过“吃”这一个线索,就使饮食描写达到了一箭三雕、画龙点睛的表达功效。

一、 饮食描写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对北平民众生活的破坏

《四世同堂》没有直接描写抗日战场的两军对阵,而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借小羊圈胡同七户人家的命运遭际来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小说通过具体生动的饮食描写揭示了日军侵略对北平民众日常生活的破坏。

在和平年代的北平,人和人的差距是不容易看出来的。在北平,同为寻常百姓,互不打扰,各自守着自己的小家,倒也其乐融融。北平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北平特有的物产,“皇城根”这令人骄傲的代号,培养了北平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生在北平,韵梅会作面食;不要说白面,就是荞面,莜麦面,和豆面,她都有方法把它们作成吃食。”这位巧妇,在战火纷争的年月,面对奇怪的共和面时却束手无策。“摸,团,揉,擀,按,都没有用 !活了一辈子,倒还没见过这样不听话的东西!”费劲脑汁,终于把共和面饼烙出来,用小葱拌黄瓜作为小菜,一起端上桌。饼子散发难闻的气味,吃起来更是难吃,像是干松的泥巴卡在嗓子眼,咽不下去,吐又吐不出来。只能顺着汤水下咽,这汤不出小顺儿所料,又是白水冲虾米皮。这共和面再难吃也得吃,不吃就得饿死,大人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妞子还小,她吃不下去,最后活活饿死。这共和国面饿死的不只是妞子一个人,全北平有多少人因为不愿意吃共和国面而饿死,又有多少人因为连共和国面都吃不上而活生生饿死。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兵进城,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无处躲藏,他们单纯的认为只要存够三个月吃的粮食与咸菜,日本人就会撤退,日子就会回到正轨。事情的发展往往不尽如人意,三个月的干疙瘩咸菜吃完了,日本人还没有走。日子怎么过,是北平百姓面临的新的挑战。街上的东西越来越少,大人们知道现在的日子是什么光景,孩子是天真的。他们只知道,爷爷今天没有给我们带桃子吃,端午节也没有桑葚樱桃给灶王爷上供,粽子也吃不上,连戴的葫芦肚子里都是空的,好不容易买了肉还只有那一小块,端午节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端午节了。人们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会知道珍惜,小米在战前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家家户户日常基本都能吃到,但战争中小米这样的粮食可是变成了值钱的宝贝儿,以致祁老人总是在不舒服的时候想念曾经黏糊糊的小米粥,那真是能够治愈病痛。

人们失去的何止是小米粥,在和平年月里,祁老人虽说不是大富大贵,但是儿孙绕膝,丰衣足食,甚是满足。日本人的炮火摧毁了老人的丰衣足食梦,也打破了北平的宁静。“点心铺,因为缺乏面粉,也清锅冷灶。茶叶铺因为交通不便,运不来货,也没有什么生意好作。猪肉铺里有时候连一块肉也没有。”李四大爷这个号称小羊圈里最有办法的人现在也没了主意,他不仅自己不能充饥,更帮不了别人。“面粉厂里已鸦雀无声,粮店的大笸箩底子朝了天,打烧饼的熄了灶,卖馄饨与面条的歇了工。”战争是残酷的,百姓是无辜的,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无数的中国百姓不是因为被枪炮打中丧命,而是因为没有粮食被活活饿死。

​八年的抗日战争,打退了日本人,也打破了北平的宁静。四世同堂的祁家老中青三代人因为不同的原因死亡,钱家也是家破人亡,还有被无辜冤枉活生生枪毙碎尸的车夫,以及那些怀疑是瘟疫而活埋的一车车病人。有多少人是在日本人和走狗的迫害下丧命,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离开,一个个普通的家庭面临生离死别,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不是只有在战场上的搏斗叫做战争,从日本人踏进北平城的那一刻起,北平人就开始了一场持久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他们逐渐成长起来,他们知道国亡了,家也就没了,为了家也为了这个国,守住北平城,守住整个中国,才能守住千千万万个家。

同一个北平城,从昔日的人间天堂到此时的人间地狱,北平城的百姓也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历练。从丰衣足食到食不果腹,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改变和适应,更是精神上的洗礼。在百姓心中最初并没有什么国仇家恨,只要日本人不妨碍自己的生活,战争就和自己无关,生活是自己的,战争是国家的。但是,当日本人的进入已经打破自己生活的平静和快乐,人们不能像以前一样安稳度日的时候,日本人就是可恶的,是应该被憎恨的。当血淋淋的现实呈现在自己面前时,这种精神上的转变远远比口号宣传来的坚定。日本人不让北平城安稳如初,北平人自然要反抗,在家和万事兴的中国百姓心中,家庭的和睦与安稳是值得他们为之奋斗的。日军侵略对中国的伤害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其中破坏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最大、最广、也最深远。

​二、饮食描写批判了“有奶便是娘”的文化软肋

《四世同堂》中,老舍凭着对故乡北平的追忆,通过对比性的饮食描写,既写出了日本侵略者对北平民众生活的破坏,更突出了民族败类“有奶便是娘”的丑行,批判了传统文化的软肋。“战争会创造人!坏的也许更坏,而好的也会更好!”在中国,要想功成名就就只能出仕做官,所以有学而优则仕的事业格言。冠晓荷、祁瑞丰、蓝东阳之所以不惜出卖邻里亲友,甚至甘当日本人的走狗,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当官。在他们的心里,没有国也没有家,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利益。他们不挑食,只要有人能让他吃顿好的,就算是吃完杀头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他们可以作任何人的奴才,他们就像苍蝇与臭虫那样,让人恶心。

当一个人把吃作为人生信条的时候,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吃的东西越好,他们越觉得是种荣耀,他们的目标就是越吃越好。冠晓荷之所以能控制祁瑞丰、蓝东阳,就在于冠家大院有太多他们没见过的好烟好酒,连烟酒饭茶的吃法和做法都是新颖独特的。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渴望得到,他们努力的要往冠家这个地位爬。

蓝东阳刚到北平的时候真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在他看来什么都是新鲜的。能吃到东安市场的天津包子、小米粥他都觉得是种享受。住了几年,长些见识之后,他才知道原来自己是多么无知,西车站的西餐和东兴楼的中菜才是能说的出口的吃食。见识过冠家大院的饭菜之后,他才明白,自己之前所觉得精细美味的事物不过尔尔,连冠先生的咸菜都是有讲究的,更别提其他的菜品。人如果只能吃到咸菜,可能会觉得咸菜就是美味的。当他有一天能吃到馒头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馒头就咸菜才是美味。而当他吃到肉的时候,他才顿悟,人间原来还有那么好吃的东西。所以,吃咸菜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一天吃到肉,这时的人生之路就会发生巨大的分歧:一条是自己为了吃上肉而勤劳奋斗努力进取,另一条就是不择手段为了吃到比肉还好的东西而卖国求荣。显而易见,他们都是第二种人。

​外表光鲜亮丽的冠晓荷,却有着无比丑陋的内心。在他的心里只有享乐安逸,在他的字典里,生命即生活,而生活就理应奢华舒服。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民族大义,没有亡国之耻,唯有酒饭金钱才是王道。正因为如此,在日本人攻进北平之日起,他便心甘情愿地做了日本人的走狗。按理来说亡国奴的生活应该是提心吊胆的,但是冠晓荷可不这么认为,在他的的眼中给日本人做事是件值得骄傲的风光差事。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他可以“坦坦荡荡”的卖国求荣;为谋个一官半职不惜让女儿出卖色相;为了巴结日本人不惜出卖邻里。连日本人都不敢相信,在中国还会有这样天生的顺民,然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对于自己的背叛与出卖,在冠晓荷眼中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压根就不知道家国危难之际什么叫做良知,更别提要存有良知了。

一个“成功”的男人的背后离不开一个“成功”的贤内助。冠晓荷之所以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汉奸,离不开大赤包这位“思想的坦克车”。这个像赤包儿一样一肚子坏水的女人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一心一意“为官而生,为钱而生”。为了当官,她可以不管不顾女儿的清白,作为一名母亲,她是不合格的。为了取得日本人的好感,她可以诬陷钱家,导致钱家家破人亡,作为一名邻居,她是不合格的。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她可以逼良为娼,为非作歹,作为一名女性她是不合格的。这种种的不合格揭示了大赤包儿的内心的黑暗和腐烂,在她身上看不到一点人情味,她就是不折不扣的冷血动物。

​善恶因果,这个道理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冠晓荷也知道,但是他不信。就算是相信,他也无所畏惧,因为有利益驱赶着他。为了升官发财,他可以不要尊严不要骨气,整日对侵略自己国家的日本人鞠躬哈腰。冠晓荷的结局可以说是十分大快人心的。可就算是被日本人抓进收容所,他还是不停的炫耀自己对日本人是多么的友好,和日本人的交情是多么的深厚。死到临头,马上就要被活埋的时候,还是忠心耿耿,从始至终没有怀疑过和日本人的交情。这也算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一心想升官发财,功成名就的人并没有赢得生前身后名,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对冠晓荷之流的塑造堪称经典,这也使得冠晓荷成了汉奸的代名词。在冠晓荷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标准”的汉奸所应具备的品格,那就是无情无义,无国无家,一心向着奢靡酒肉生活迈进!三、饮食描写流露作者对北平同胞、风物的深厚情感

《四世同堂》中的饮食描写,不仅突出了日寇对北平民众生活的破坏及民族败类的丑行,还蕴含着作者对北平同胞、风物的深厚感情。《四世同堂》是老舍再一次回归北平之作,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对北平深厚的情感和浓浓的依恋之情。

​在《四世同堂》一书中,老舍先生分别描写了太平年月里的北平秋与夏。这两部分的风物描写,给全书增添了一抹欢愉轻松的气氛。从小羊圈胡同走到街上,呼吸来自乡下的泥土气息,全北平城都笼罩在瓜果的香气中。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北平的夏天是很可爱的,而北平的秋天特别是中秋前后则是北平最美的时候。

初夏的樱桃打开北平人的水果胃,接下来的青杏、“土”杏、“白杏”在小贩儿的口中吆喝出来。杏的品种多,李子也不甘落后,红李、玉李、花李和虎拉车在小贩儿悠扬婉转的声音里一点一点进入寻常百姓家。老舍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动声色的将读者带入到作品中,仿佛置身于其中。小贩儿就在身边吆喝,瓜果梨桃各个饱满欲滴,鲜艳夺目等您挑选,水果的甜味还在舌尖停留,满口的甜气,北平的夏天是冰糖味儿的。如果北平的夏天只有这些那也未免太单调了些,西瓜不必细说,单是香瓜就根据年龄性别介绍了几种:仕女吃的“羊角蜜”,少壮吃的“三白”与“蛤蟆酥”,老人们吃的“老头儿乐”……夏天的北平只吃鲜果不动火食应该就能生存,看看老舍先生眼中北平的夏天:有钱没钱都能吃到莲藕,有钱人可以吃嫩藕,次一点的可以吃到冰碗,“一大碗冰,上面覆着张嫩荷叶,叶上托着鲜菱角,鲜核桃,鲜杏仁,鲜藕,与香瓜组成的香,鲜,清,冷的,酒菜儿”一碗清凉新鲜的冰碗就放在眼前,即使是没有到过北平,没有吃过冰碗,也让人感觉到夏天的清凉与舒爽。

​如果说北平的夏天是清凉冰甜的,那么北平的秋天则是芬香四溢的。太平年月里,北平的街上卖的都是只有北平人才能叫出名字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还有大枣,小白梨,白海棠、海棠木瓜、香槟子、枕形西瓜、鸡冠花……光听这些名字就已经糊涂了,更别提见过了,北平人既有口福又有眼福,外人就只有羡慕的份。

提到北平的好东西就不得不说兔儿爷,在《四世同堂》中多次提到兔儿爷,这小小的雕塑作品,是多少北平人儿时的回忆。往年大小不同,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兔儿爷摆满摊前;现如今,只有孤零零的摊位在那立着,活灵活现的兔儿爷此时也显得无精打采,像是霜打的茄子,抬不起头来。国家有难,人都已经不知如何生活,这些兔儿爷更不知道还能存在多久。祁老人不禁感叹“他的子孙将要住在一个没有兔儿爷的北平;随着兔儿爷的消失,许多许多可爱的,北平特有的东西,也必定绝了根!”这其中包含了以祁老人为代表的老北平人对北平风物的深厚感情。

​北平的一花一草,一果一木都深深的印在老舍先生的脑海中,老舍先生用生动的笔墨将北平的风物都一一展现出来,高超的艺术手法融合浓浓的情感编织成《四世同堂》这浓厚京味的作品。老舍先生以炉火纯青的小说技艺和精湛深厚的艺术功力以及真诚充沛的情感,通过小羊圈胡同中的这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生死存亡,以小见大的展现了北平城甚至全中国在日本人的践踏下悲惨度日与顽强不屈的精神。《四世同堂》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许多有些有肉个性鲜明的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物形象,这些形形色色地人物在小羊圈胡同进进出出,在某种意义上小羊圈胡同就是北平的缩影,而北平是全中国的象征。《四世同堂》透过小羊圈胡同里的小市民生活图景,展示了北平的风俗物产和北平人的家国情感。

“民以食为天”,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吃”都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在《四世同堂》中,老舍通过“吃”这一细节丰富和完善了人物形象,通过战前和战后强大的反差对比,描绘了北平城的过去和现在,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深厚的情感和对战争的批判、反思,其饮食描写的艺术功效可谓“一箭三雕”。

参考文献

[1] 刘颖南.许自强.京味小说八家.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2] 傅光明.老舍的文学地图.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3] 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5] 韩经太.老舍与京味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