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多一點耐心,不要打亂孩子的節奏。

1、少對孩子說“快點”

現在社會的快節奏和緊繃的壓力,爸爸媽媽的工作節奏不自覺的就帶回了家中。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的時候,爸爸媽媽就覺得很焦躁。原本一分鐘做完的事情寶寶就要做三分鐘,習慣了快速的爸爸媽媽就可能會催促寶寶“快一點啦”“快點起牀”“快點喫飯”“快點做作業”“快點穿衣服”“快點~”

這讓孩子與大人一樣,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爲最基本和理所當然的生活狀態。曾經,父母叮囑孩子的口頭禪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喫,小心噎着”現在孩子聽到最多的是“快點~”、“你怎麼這麼慢”。

這樣催促對大多數父母來說並不陌生吧?是不是感覺膝蓋痛痛的?孩子是很敏感的,爸爸媽媽的不耐煩他們都感受的到,可能爸爸媽媽只是希望孩子能快點完成一件事情,可是這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不喜歡和否定,他們會覺得“爸爸媽媽在兇我,爸爸媽媽覺得我很差”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少對孩子說“快點~”,孩子慢下來的時候可能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2、不要打亂孩子的節奏

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其實,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種正常現象,它能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但是,當催促過多地表現在與孩子的關係上時,通常是因爲父母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經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認爲是自己出了問題,要麼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麼以一種極爲拖沓的方式生活,以這種被動拖沓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作爲家長,當務之急是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奏去生活。這樣做不僅事關家庭生活品質,而且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父母只教會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體和頭腦,卻沒有讓孩子學會如何產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畫並形成各種概念,豈不是一種失敗?而勾畫並形成各種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遊戲中獲得的。

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爲了停下來喘口氣,而是爲了感知和感受周圍,去想象,去思考。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喫飯、穿衣,從而讓他了解自己是誰,會做些什麼。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耍,以促進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從而區分想象與現實,言語與行動。這一切能夠使他發現自己並瞭解他人,最終形成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

3、孩子你慢點

臺灣女作家——龍應臺,作爲母親,她對兒童的節奏格外尊重,並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個人事業與母親角色之間的衝突,感動和啓迪了無數讀者。

她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

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一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

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

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小編很贊同龍應臺對孩子的態度。孩子的人生剛起步,我們應鼓勵他們按自己的喜好來,讓他們親自嘗試,哪怕是走彎路,這樣他們纔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最感興趣的領域。自己感興趣,纔會全力以赴,才更有可能取得卓越成就。

圖文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