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鎮市蓮社北路陶瓷一條街上,有一扇古色古香的高高門樓,門楣上雕刻着“紅店街”三個大字。從門樓穿過,兩旁建築具有明清青磚灰瓦的風格。沿着寬敞青色地面磚下臺階,是一戶戶的紅店作坊,狹窄弄堂給人一種曲徑通幽小巷深深靜謐怡人感覺,猶如穿越歷史的時光隧道。

“紅店”的由來

紅店,是景德鎮特有的本土陶瓷文化,它源於元代,發展於明代,巔峯於清代。所謂紅店,其實就是從事釉上裝飾的場所。其中,畫瓷的工匠被稱爲“紅店佬”,畫瓷的手藝被稱爲“畫紅”。民國時期的“珠山八友”就是紅店的代表人物。

煙囪林立的景德鎮市容 1920年攝

“紅店”的稱呼,指的是景德鎮中專門在白胎上進行彩繪加工的店鋪。關於紅店的歷史沒有明確記載。《醒世恆言》中載:“話說江西饒州府浮樑縣,有景德鎮……乙大做就瓷器,就是渾家描畫花草人物,兩口俱不喫空。”

現在看來,乙大妻子繪瓷器之所實際上就是“紅店”。可見,明代萬曆年間景德鎮已經出現紅店。爲什麼稱紅店呢?有兩種說法。一說爲朱元璋推翻元蒙統治,恢復漢制,建立明朝。因“紅”與洪武年號“洪”字諧音,因此“紅”便成爲當時的權貴之色。因而,從明代開始,景德鎮創燒了不少以銅紅釉爲主的“祭紅”“霽紅”“積紅”等紅釉瓷,繪瓷之所便也就稱爲紅店了。另一說則認爲紅色是諸色之首,如紅、黃、藍、白、黑或赤、橙、黃、綠、青、藍、紫等,故而從事彩繪的店鋪稱爲“紅店”。

明洪武 釉裏紅開光式“壽鞠圖”棱口折沿大盤

“紅店”的分級

紅店又分三個業別,第一種叫美術彩業,專繪高檔瓷胎,諸如瓷板、花瓶、薄胎之類,畫工細膩,水平超羣。第二種叫寫意彩業,是在中低檔瓷胎上飾以粗雜新彩寫意畫,或刷花、貼花。第三種是在中低檔瓷胎上飾以粗劣粉彩的行業,叫古彩業。但這種古彩與畫種的古彩不同,是業別的叫法,不是彩繪品種。這三個業別的紅店,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小店佔絕大多數,其工具設備、工種劃分和基本技法大致相同。

正在製作米通瓷(玲瓏瓷)的手藝人 1920年攝

傳統紅店的技術工種很少,只有畫工和填工兩種,其餘都是輔助工。畫工,又稱畫筆,是受過嚴格訓練,有高度技能的師傅。這種師傅又各有專長,有的擅長粉彩,有的擅長古彩;其中又有專攻人物,或山水,或花鳥,或圖案的。如粉彩人物,畫工負責畫頭,包括五官、鬚髮,並彩出明暗面,其他部份,包括衣服、背景,只用生料勾出線條。待填工填好色以後,負責“結果”,即在填顏色後再描衣紋、鬚髮、花心、花瓣筋脈。如是動物,負責點睛等;填工,也叫填筆,專事填色。是在畫工畫好各種線條後,填上玻璃白,再用顏色洗染出明暗面。有的只需罩“死色”,即用顏色平塗則可。此外,還有做洋金的新式紅店,在改良彩繪花色方面取得一些成績。

正在拉坯的陶工 1920年攝

正在用竹管噴釉的陶工 1920年攝

景德鎮有句俗話:“打赤膊的是窯裏佬,打赤腳的是坯坊佬,穿白杭紡長衫的是紅店佬。”紅店畫工俗稱爲“紅店佬”,因其技術要求較高,工資收入比一般窯場、坯場的人稍高,因此,他們的衣着也就比較講究。比如說在夏季,窯場上的工人一般是頭上纏白土布汗巾,上身打赤膊,下身穿紫花土布褲,赤腳草鞋;坯坊佬則是一身土布褂,赤腳或者布鞋,從頭到腳沾滿了雪白的坯粉;唯有紅店佬,離開了畫桌,便打扮得整整齊齊,衣冠楚楚,一副斯文的模樣。

正在繪製帽筒的畫匠

當時的紅店爲一種家庭手工業,規模小的一般由一家人操作;規模大的也只僱幾個工人,帶幾個徒弟,資金至爲微弱。故營此業者,只要不多的資金,略備傢俱顏料,就可開業。民國時,景德鎮從太平巷到戴家弄這一地段的大街小巷,有幾百家大大小小的紅店,幾乎佔了半個市區。

紅店畫工都有晚上幹活的習慣。有的不願回家,便在紅爐邊打瞌睡到天亮。即俗話說:“紅店佬沒有被子,是睡爐灰的。”之所以習慣於夜間作業,一是因爲夜間清靜,少有人打擾,便於他們構思和創作;二是紅店裏有一些有名氣的畫家,比較保守,也怕自己的新畫面、新技法被人窺視,所以常在深夜操作,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

景德鎮昌江沿岸的瓷器碎片和廢料

據統計,清末民初景德鎮的紅店不下400-500百家,民國17年(1928年)達到1451家,其中美術彩業62家,寫意彩業991家,粉古彩業186家,洲店212家。民國26年(1937年)前後開業者仍有1400餘家,從業人員還達7200多人。民國36年(1947年)彩瓷業在公會登記的僅有252家(抗戰前仍有700餘家),未登記者尚有100餘家。至新中國成立前夕,紅店同整個瓷業生產一樣,逐漸衰落。

來源:收藏雜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