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海之南)海南深水網箱養殖領頭人黃達靈:漁業給我大舞臺

中新網海南臨高4月20日電 題:海南深水網箱養殖領頭人黃達靈:漁業給我大舞臺

中新網記者 王子謙

上世紀90年代,黃達靈是一名“魚販”。當時的他不會想到,養殖的金鯧魚會成爲他的主打銷售產品。20年後,憑藉600多口深水網箱,年產量數萬噸的規模,黃達靈不僅敲開了全國20多個省份消費者的家門,還把魚賣到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深水網箱是指可以在相對較深海域(通常海區深度大於20米)使用的養殖網箱,具有拓展養殖海域,減輕環境壓力,改善養殖條件,擴大養殖容量,規範養殖管理等諸多優點。臨高縣瀕臨北部灣,擁有114公里海岸線,具有得天獨厚的深水網箱養殖條件。

“海南30年的發展不斷給我新的平臺,臨高深海網箱從無到有,成爲海南漁業的招牌。”海南建省30週年前夕,臨高海豐養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達靈正在和外商討論項目,如今他的金鯧魚生意越做越大,不遠處的後水灣,新一代深水網箱在陽光下整齊排列,格外醒目……

黃達靈的海豐公司網箱養殖基地已有網箱600餘口。王子謙 攝

捕撈初露萎縮端倪 堅定看好養殖市場

黃達靈的水產品生意始於1991年,當時他在三亞從事水產品的收購。日復一日的碼頭工作,讓黃達靈對市場反應格外敏銳。隨着各省區路網、通訊的暢通,水產品轉銷利潤下降,更重要的問題是,黃達靈意識到一個嚴重的問題:“漁業可捕撈量正在逐步下降。”

怎麼辦?繼續從事越來越薄利的水產品收購,還是另外開拓一片新天地?此時,一個偶然的機遇出現在黃達靈面前。

1998年,一家挪威公司在海南省臨高縣利用8口網箱進行軍曹魚養殖試驗,由於管理等原因失敗。該公司被本地漁業公司接下但再次虧本。“我當時就給縣裏打報告,想自己試試。”

毫無疑問,黃達靈這一舉動被周圍的人視爲“自不量力”。時隔多年,他還是難忘當年被衆人反對的情形。

“親戚朋友全都反對,說我一沒經驗,二沒資金,外國專業團隊都失敗了,我怎麼可能成功?”黃達靈回憶,當時他頂住壓力,於2002年開始自己的養殖生涯。

黃達靈的自信哪裏來?他說來源於自己對養殖技術與市場需求的準確研判。“當時中國海產品價格較高,遠未走進普通消費市場,但與此同時海洋捕撈卻越來越難做,此時深海網箱養殖就是一條廣闊之路。”黃達靈補充說,挪威的網箱試驗失敗原因在於管理上,解決並非難事。

“需求決定市場,先讓中國人喫到魚,再談喫好魚。”黃達靈沒有繼續軍曹魚養殖,而是選擇養價格相對較低的金鯧魚。

咬定深水網箱 提升養殖技術

萬事開頭難,啓動資金難住了黃達靈。“最開始只有14個工人,維修買來的8口舊網箱就花掉60多萬,到處找關係借錢。”黃達靈回憶,在條件最艱苦時沒錢買飼料,他動員家中老小批發小雜魚製作魚飼料勉強應對。由於剛做網箱養殖,信用社不肯向其放貸,但最後經數十次的軟磨硬泡,他終於拿到一筆75萬的貸款。

幾個月後,養殖金鯧魚大獲成功。但由於當時在國內市場不認被認可,黃達靈只能忍受高額中轉費用,把魚全部賣到香港。

“那次我賣魚利潤175萬,掘到了事業第一桶金。”

頭年的成功給了黃達靈更大信心,第二年他就把網箱擴大到50多口,有人勸他不要擴張太快,黃達靈堅持他的看法,因爲他找到了更好的養殖方式。

“港灣內的水流速慢,氧氣不如外海。港灣內16個月成熟的金鯧魚,外海只需6個月。”黃達靈看準了這個優勢,果斷把網箱進行調整。

慢慢地,黃達靈在深水網箱養殖上積累起豐富經驗,他的企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2008年,經過不懈努力,養殖金鯧魚首次打開內地市場,來自廣州、北京、廈門等地的經銷商也帶來了反饋意見:消費者接受。他的海豐品牌逐漸在多個省份立足。

正當黃達靈的事業蒸蒸日上時,2011年臺風“納沙“猛烈襲擊臨高,一夜之間,海豐公司280多口網箱遭受滅頂之災,損失達7900餘萬。

災難過去,黃達靈沒有放棄,他意識到網箱改造刻不容緩。傳統網箱由於打木樁固定,抗風能力差,黃達靈聘請專家研究抗風浪網箱,經過不斷試驗終於投入使用。

“如今,網箱朝着更大、更結實,產量更高的方向發展,周長從40米、60米、80米,一直髮展到100米。”黃達靈說,以前40米周長的網箱每口年產金鯧魚1萬斤,現在100米周長的產量達到10萬斤,目前網箱由衛星定位布點,抗風能力更強,普通颱風不會造成影響。

構建綠色產業鏈 深水網箱來扶貧

黃達靈介紹,受益於市場需求和政府扶持,臨高深水網箱產業近五年來高速發展,企業網箱總數由120口增長到650口,產量由1000多噸增長到10000餘噸,產值由3000多萬元增長到3億元,產品遠銷近30個國家和地區,在全國27個大中城市設有銷售點。

“曾經我們向挪威同行學習技術,如今是他們來取經。”黃達靈說,國家提出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海南省也確定培育“藍色引擎”,他的企業正在做大做精做強深海養殖業,構建精緻綠色產業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水網箱養殖對海洋環境要求很高,保護海洋環境就成爲必須。黃達靈介紹,後水灣基地在養殖過程中對網箱進行總量控制,同時對飼料進行監控檢測,未來還計劃將固定網箱的水泥墩改造成人工魚礁,通過深水網箱+海洋牧場的模式,持久保護海域生態環境。

深水網箱養殖成爲臨高的特色優勢產業,黃達靈的養殖基地也成爲該縣助力扶貧的“海上銀行”。

臨高縣政府去年與黃達靈的企業簽訂扶貧項目協議,將臨高縣9個鎮1640戶7196名貧困羣衆的4316.2萬元產業扶貧資金作爲“股金”注入公司,公司自主經營,每年按照約定比例向貧困羣衆發放“股金”收益。

臨高縣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縣探索深海養殖項目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新路,在加快深海網箱養殖業的發展的同時,讓更多百姓脫貧致富。

黃達靈說,海南建省30年的發展帶給他的是越來越強的安全感,“過去步子小點,現在敢邁開大步發展事業。”目前,整個臨高縣深水網箱總數超過3000口,海豐公司的數量佔到五分之一。

如今,黃達靈越來越關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目前,海豐公司的金鯧魚八成國內銷售,兩成出口國外。他介紹,公司準備投資數億元在海南全省佈局深海養殖業。企業還積極“走出去”,與印尼公司簽訂協議,計劃投資1億多元合作生產高級升降深海網箱,投資2億多元在印尼建設300至500口深海養殖網箱的生產基地。

面對未來,黃達靈信心滿滿。這基於政府的大力扶植,也基於對海洋產業的持續看好。黃達靈計劃,到2021年企業深水網箱產量將超過11萬噸,產值超過35億元。屆時公司將建成集科研開發、漁業養殖、魚產品加工和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養殖企業。

“有了支持,不斷摸索,事業越做越有勁!”黃達靈如是說。(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