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英:弘光政权中,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专权的?

大凡贪权恋势的人,无不在经济上横征暴敛。弘光政权从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财政危机,工科给事中李清在谈到朝廷收支情况中说:\"今天下秦、晋属顺,燕代属清,衮(兖)、豫已成瓯脱,闽、广解京无几,徽、宁力殚于安、芜二抚,常、镇用竭于京口二镇,养兵上供者,仅苏、松、江、浙。且昔以天下供天下不足,今以一隅供天下有余乎?营建仪器,事事增出,其何支也!\"《明季南略》,卷2,\"李清奏国用不支\"。弘光政权不仅失去了黄河以北地区的赋税收入,江淮地区因设立江北四镇无一分银两上缴朝廷不说,时东南地区大约可以征税银五百多万两,还要拨出一大半作为四镇军费。在这种情况下,弘光帝本应力求节俭,发展生产,然而他\"深居宫中,惟渔幼女、饮火酒、杂伶官演戏为乐\"。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修兴宁宫,建慈禧殿,大工繁费,宴赏赐皆不以节\"。用度不足,马士英则想方设法搜刮,\"因佃练湖,放洋船,瓜、仪制盐,芦州升课,甚至沽酒之家每斤定税钱一文,利之所在,搜括殆尽\"《明季南略》,卷2,\"朝政浊乱\"。

为了解决国用不足的问题,马士英公开卖官鬻爵。最初仅限于各府州县童生交银免试上,马士英规定上户纳银六两,中户四两,下户三两,交足银子就可以直接送学院参加科举考试。溧阳知县李思谟不允许童生纳银免试,被降职五级。接着,马士英又推行纳贡例,\"廪生纳银三百两,增(生)六百两,附(生)七百两\"。到最后公然明码实价,开张卖官。如武英殿中书纳银九百两,文华殿中书一千五百两,内阁中书二千两,待诏三千两,拔贡一千两,推知衔二千两,监纪、职方或数千或上万两。

时人语云:\"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荫起千年尘,拔贡一呈首;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明季南略》的作者计六奇说,当时连乡下都在哄哄传闻马士英卖官鬻爵之事,他在家中几乎天天听到人们议论今天某某携银到南京做官,明天又某某携银到南京做官,有的人干脆把在乡下的家产全都卖掉了去买官,\"一时卖菜儿莫不腰缠走白下,或云把总衔矣,或云游击衔矣,且将赴某地矣\"《明季南略》,卷2,\"马士英请纳银\"。,吏治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吏科一个负责考核官员的大臣感慨地说:\"近时位署无常,挨举叠进,辇金觅穴,营求不止。如往之计典可翻,明岁之计可以不设矣。\"《明季南略》,卷2,\"吏科奏计典\"。既然官以钱买,所谓计典(考核)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马士英\"黩货无厌\",政以贿成。吏部尚书徐石麒推举朱大典、王永吉两人才堪重用,马士英没有得到贿赂,就拟旨称:\"(王)永吉身任督师,致北都沦陷。朱大典赃私狼藉,先帝严追未给,何得朦胧推举。\"摆出一副大公无私的架势,\"寻贿至,而擢用无碍\"。《明季南略》,卷2,\"八月甲乙总略\"。原来这是很脆弱的,如窗纸般,一捅就破。明兵部尚书张缙彦率先投降李自成,跟随李自成撤至太原,后逃回南方。张缙彦位居高官,本应列名\"顺案\",但他舍得花银子贿赂马士英,反而官复原职,受到重用,\"总督北直、山西、河南北军务,便宜行事\"。

给事中李维樾上疏弹劾说:\"(张)缙彦习失机,寸斩莫赎,逆贼入宫,青衣候点。总督何官?顾畀贼臣,胡刑赏倒乱如此也?\"马士英避而不报。据说马士英家中的受贿物成千上万,他专门请了一个叫利根的和尚替他估价。有一次,锦衣卫官员冯可宗抓到向大臣李沾行贿之人,马士英曾专门替李沾向弘光帝求情不予追究,马士英这样做的原因是李沾曾经送给他一条玉带。李沾在送玉带时,特意嘱咐利根和尚把它说成至宝,马士英听了,把这条玉带送给弘光帝,弘光帝\"每服以御朝《小腆纪年附考》上册,276页。\"。玉带虽小,却说明贪赃行贿之风弥漫着整个朝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对此,激起一些有识之士忧虑弘光政权的前途,吁请绝不能偏安江南,忘却国家中兴大业。吏科给事中章正宸上言:\"两个月来,闻大吏锡鞶矣,不闻献俘。武臣私斗矣,不闻公战。老成引遁矣,不闻敌忾。诸生卷堂矣,不闻请缨。如此而曰是兴朝气象,臣虽愚知其未也。计惟有进取为第一义。进取不锐,则守御必不坚。比者河北、山左,忠义响应,各结营寨,多杀伪官,为朝廷效死力。不及今电掣星驰,倡议申讨,是劘天下之气,而坐失事机也。\"《明季南略》,卷2,\"章正宸论时事\"。马士英根本不关心这些军国大事,他整天在家里与和尚利根谈禅、斗蟋蟀,时号\"蟋蟀相公\"《爝火录》上册,342页。

福建漳浦人黄道周,刚正不阿,卓绝伦表,在崇祯朝因上疏直言,触怒崇祯帝,被充军广西。弘光政权成立,起黄道周为吏部右侍郎,黄道周不想跻身官场,马士英派人去请黄道周说:\"人望在公,公不起,欲从史可法立潞王邪?\"黄道周无奈入朝,眼见朝政日坏,便借祭告禹陵之机退隐。他在衣服上绣\"大明黄道周\"五字,而对门人曰:\"南都必败,当以识吾尸耳。\"《小腆纪年附考》上册,266——267页。事实证明,黄道周的预言完全正确。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