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施祺

(伊藤博文)伊藤博文(1841年-1909年),日本著名的政治家,曾作爲巖倉使團的副使出訪歐美,回國後參與明治維新運動,並多次組閣控制機要,甲午戰爭即是其在任內發動的。其實聘請外國人蔘預事務早有先例,並不稀奇,伊藤博文的特殊性即在於其曾發動中日戰爭,站在中國的對立面。要理解這一問題,首先需要了解伊藤博文來華的背景,可以說,伊藤博文來華絕不是簡簡單單的遊歷而已。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被迫簽訂《馬關條約》,但很快,俄國聯合德、法兩國,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此事讓日本深感歐洲勢力的威脅,由此開始謀求和中國重新改善關係,努力扭轉親俄反日的浪潮,以備日後能在中國攫取更大利益。爲此,日本先後派出神尾光臣、宇都宮太郎、西村天囚等人前往中國,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活動,一方面會見重要的地方督撫大員,如張之洞、劉坤一等,通過各種方法遊說他們聯合日本,另一方面也和維新派人士多次接觸,如譚嗣同、康廣仁等,通過他們來影響維新派在京城的舉動。與此同時,日本駐華公使矢野文雄也在京城積極動作,鼓勵中國學生留學日本,並代表日本政府承諾支付兩百名學生到日本留學的費用。這一時期,一邊是掀起瓜分狂潮的西方列強,一邊是頻頻示好的日本,中國人的認知天平自然發生了新的傾斜,於是聯合日本、向日本學習的呼聲開始興起。

1898年,伊藤博文在國內組閣失敗,對外宣稱前往中國遊歷。然而,其啓程前多次與明治天皇會談,出發前各主要大臣更是前來送行,因而伊藤博文此行更像是披着“遊歷”外衣的“出使”,其目的即是爲了進一步貫徹日本政府的聯華制俄方針。

(光緒皇帝)

而此時中國國內的維新變法已經面臨重重危機,維新派和光緒皇帝已然無計可施,只能寄希望於伊藤博文的到來能夠扭轉危局。光緒皇帝希望聘請伊藤博文爲顧問,一者在於伊藤博文的個人聲望和豐富經驗,畢竟伊藤博文曾經成功帶領日本變法自強;二者是當時變法將敗的形勢所迫;三者是經過日本的運作,中國已經開始興起向日本學習的浪潮。

康有爲

9月20日,光緒皇帝正式召見伊藤博文。次日,慈禧太后便發動了戊戌政變,伊藤博文自然也就不能擔任顧問了。其實,伊藤博文曾多次表示變法應該循序漸進,詳加規劃,不能急躁冒進,這和維新派的主張和行動也是有一定出入的。

參考文獻:

1、蔡樂蘇等:《戊戌變法史述論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2、(日)久米正雄著,林其模譯:《伊藤博文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3年;

3、郭霞:《伊藤博文訪華與戊戌政變》,《晉陽學刊》,2008年第2期;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