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次,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孩子的範本,不管孩子遇到了什麼問題,家長首先要自我成長,學會以穩定的情緒、理性的行爲冷靜地處理問題,切不可爲孩子的心事“雪上加霜”,把事情擴大化,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擦出不掉的灰塵。這時,如果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就會藏起“心事”,對父母保守“祕密”。

“上海市七歲男孩因瑣事與母親爭吵跳下高架橋當場死亡。”前不久,一條新聞讓無數父母爲那個不幸的家庭感到痛心疾首。大家紛紛反思自己與孩子的親子關係是否也存在潛在的問題和危機:孩子都會有哪些心事?你能不能及時發現?孩子願不願意跟你講?你聽了以後能不能正確的開導孩子?

下面就讓我們帶着問題,跟心理姐一起尋找答案!一、你知道孩子都會有哪些心事麼?

每個人都會遭遇成長的煩惱,但是孩子的世界相對簡單,所處的環境並不複雜。所以只要家長留心,不難找到使孩子產生情緒波動的原因。一般孩子的困擾大致可以分爲以下幾個方面:

1、有關學習成績的困擾。

孩子的主要環境是學校,在學業壓力普遍沉重的大環境下,許多孩子爲成績感到焦慮,卻不懂如何正確的緩解。這時,如果父母也“成績至上”,不斷給孩子施壓,那麼孩子的心理狀況很容易出現問題。

2、有關人際關係的困擾。

孩子的人際關係大體分爲三大類:一是,親子;二是,師生;三是,交友。

無論哪種關係使孩子有心事,無法避開的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也是孩子能夠正確處理其他關係的先決條件。

好的親子關係越早建立越好,因爲,當問題發生的時候才引起重視,往往爲時已晚,修復成本巨大。就像阿德勒所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孩子與老師、朋友、社會他人之間的關係出現問題,總有一些高發誘因:自尊心的挫傷、自信心的打擊;遭遇嘲笑、欺騙、恐嚇、孤立、霸凌、性騷擾(侵害)……因此,早期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還能讓孩子有意識地規避、防範傷害。

3、有關自我認知的困擾。

孩子在身心成熟之前有三個叛逆期,也是心理問題高發期。

第一叛逆期:1-2歲左右。此時,由於年齡尚小還不會產生所謂的“心事”。但自我意識的健康形成對未來至關重要。

第二叛逆期:7-9歲左右。進入小學後,孩子認爲自己已經是“小大人”了,總想掙脫父母的掌控。這時,如果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就會藏起“心事”,對父母保守“祕密”。父母將不便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

第三叛逆期:12-15歲左右。孩子進入青春期,此時父母跟孩子的相處方式一定要講究“藝術”。青春期孩子的5大特點——獨立意識增強;學會隱藏情緒;強烈的自我關注;情緒波動大;行爲易失控。此時,孩子都會因爲正在經歷成長特殊階段而有心事,父母應該留心。

二、如何及時發現孩子有心事了?

首先,父母應該是最瞭解孩子的人,平時除了照顧好孩子的衣食住行,還要留意孩子的思想動向,以便及時發現“反常”,及時與孩子溝通解決問題。

其次,孩子有心事,會從日常行爲中釋放出一些“信號”。細心的父母能在第一時間捕捉到。比如:

孩子說話少了,平時嘰嘰喳喳的“小話嘮”不愛吭聲了;

孩子不怎麼出屋了,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裏面;

孩子把心事寫進上鎖的日記裏,也不找父母傾訴了;

孩子朋友變少了,原來玩得很好的小夥伴也不主動聯繫;

孩子對什麼事都沒興趣,做事總是很消極、躲避;

孩子性格內向了,笑容也變少了,不再嘻嘻哈哈、打打鬧鬧;

孩子眼神躲閃、支支吾吾,晚上做夢的時候會哭泣或驚醒……

以上種種,父母需要細心觀察和辨別。區分是大問題,還是小麻煩;區分是短暫性情緒,還是持續性困難。三、孩子有心事了,家長該怎麼辦?

這裏引用我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的一段話:

“您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您一塊糖喫,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元的慷慨;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造飛艇造不成一樣的鬱悶;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樣的悲哀;他沒有打着他所討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着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惱火;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在夢裏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摸樣的恐怖;他寫字想得雙圈沒得着,彷彿候選總統落選了一樣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會兒而你偏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奪去一般的傷心。”

確認孩子有心事之後,作爲家長:

首先,給出的態度應該是“接納”,表明“與孩子站在一邊”的立場。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家長往往忽略一些“小事件”對孩子產生的巨大影響。這種“不屑”的態度無形中拉遠了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孩子覺得不被理解,因此覺得無話可說。

其次,家長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一方面,尊重孩子當下是否願意坦陳心事的權利,尊重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問題的權利等;

另一方面,表達對孩子所反映情況的信任,表達對孩子處理問題能力的信任。爲孩子保守祕密,不經孩子同意不“包辦問題”,從而獲得孩子的信任。

再次,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孩子的範本,不管孩子遇到了什麼問題,家長首先要自我成長,學會以穩定的情緒、理性的行爲冷靜地處理問題,切不可爲孩子的心事“雪上加霜”,把事情擴大化,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擦出不掉的灰塵。

最後,在孩子能夠與家長坦陳心事的時候,家長可以跟心理諮詢師“偷師”幾招,努力做到像孩子最好的朋友那樣,認真地聆聽、積極地共情、真誠地接納、耐心地陪伴、積極地鼓勵……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家長都能與孩子共同成長,成爲更優秀的父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