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卫职官职掌皇帝亲军,承担着组织皇宫宿卫的重任,因此他们的选拔标准非常严格。宿卫职官是东汉职官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选拔标准既具有东汉时期选官制度的共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性。在东汉,孝廉、德行、明经等是选官制度中非常注重的条件和标准,宿卫职官也不例外。同时,宿卫职官的选拔还特别注重忠勇大略等条件。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省中宿卫职官主要由宦官担任,而有关宦官担任宿卫职官的标准等情况史书缺载,这里只好从略。

汉光武帝画像

一、至孝清廉

“孝”即“善事父母”,“廉”即“清洁廉隅”,它们是中国古代仕进的重要道德标准。特别是“孝”,更是古人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道德准则。

《吕氏春秋·孝行览》:

“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者。”

而其中的“事君忠”、“临难死”、“守战固,不罢北”,很大程度上正是统治阶级对军队的要求和期望;至于宿卫皇宫保护皇帝的各级职官,严守孝道更是天经地义的进身标准。

“举孝廉”是汉代察举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东汉皇宫各级宿卫职官入仕的重要条件。如周章举孝廉,“六迁为五官中郎将。延平元年,为光禄勋”。汉和帝时期的曹曪,亟思为国尽孝。因而得举孝廉,后被擢监羽林左骑。永元四年,迁射声校尉。后又迁城门校尉。曹曪任皇宫宿卫职官多年,“孝”迹昭然,颇为时人称颂。

另据《后汉书·韦彪列传》记载:

“(韦)彪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寑。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好学洽闻,雅称儒宗。建武末,举孝廉,除郎中,以病免,复归教授。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显宗闻彪名,永平六年,召拜谒者,赐以车马衣服,三迁魏郡太守。肃宗即位,以病免。征为左中郎将、长乐卫尉,数陈政术,每归宽厚。”

韦彪历仕光武、明帝、章帝、和帝四朝,官职数变,但主要担任的是皇宫宿卫职官,这说明“孝”是东汉时期选拔皇宫宿卫职官尤为重视的重要标准。

东汉铜兵俑

二、德高行正

品德高尚、行止有节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修养境界。它也是世人为官治国的基本素质。在皇宫这样敏感的地方执行宿卫任务,更需要具有这样素质的人实担其责。东汉皇宫宿卫的许多职官,尤其是高级职官,都以德行高妙留名于世,这充分说明了德行的标准在宿卫职官的选用中所占的地位。光禄勋是东汉皇宫宿卫中的重臣,有关史籍对他们的记载,多彰显其德行高妙,这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出东汉皇宫宿卫职官任用标准的大致情况。

《后汉书·儒林列传》载:

“(孙)堪字子嗫,河南缑氏人也。明经学,有志操,清白贞正,爱士大夫,然一毫未尝取于人,以节介气勇自行。……永平十一年,拜光禄勋。”

《后汉书·任隗列传》记:

“(任)隗字仲和,少好黄老,清静寡欲,所得奉秩,常以赈恤宗族,收养孤寡。显宗闻之,擢奉朝请,迁羽林左监、虎贲中郎将,又迁长水校尉。肃宗即位,雅相敬爱,数称其行,以为将作大匠。将作大匠自建武以来常谒者兼之,至隗乃置真焉。建初五年,迁太仆,八年,代窦固为光禄勋,所历皆有称。”

《后汉书·杨赐列传》:

“杨赐字伯献。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荅州郡礼命。……建宁初,灵帝当受学,诏太傅、三公选通尚书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举赐,乃侍讲于华光殿中。迁少府、光禄勋。”

《后汉书·刘宽列传》: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灵帝初,征拜太中大夫,侍讲华光殿。迁侍中,赐衣一袭。转屯骑校尉,迁宗正,转光禄勋。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后以日食策免。拜卫尉。光和二年,复代段颎为太尉。在职三年,以日变免。又拜永乐少府,迁光禄勋。”

《后汉书·阴识列传》载: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踰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显宗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光武帝皇后:阴丽华

三、博雅笃学

才学识见向来是统治阶级延纳人才时衡量的标尺。皇宫宿卫因事关大体,牵涉皇权的安危,所以必须选拔才学高雅、识见深远之士充斥其中,以保证宿卫体系的高效率运转。东汉是经学大行其道、文学备受推崇的时期,有志之士多涉足其中,探究真义,兀兀穷经,以备见用。皇宫宿卫职官虽是武职,但许多人知书通经,能文善辞,颇得重用,可见统治阶级在关键部门的用人上有时也是很有眼光的。在东汉的宿卫职官中,以经义、文辞见长者并不鲜见。

两汉之际的杜林,“少好学沉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进入仕途后,杜林节高行义,颇为时人所重。光武帝“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建武十一年,“司直官罢,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杜林稍后的丁鸿有“经明行修,志节清妙”之誉,汉明帝“甚贤之。……永平十年诏征,鸿至即召见,说文侯之命篇,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顷之,拜侍中。十三年,兼射声校尉。……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

汉和帝时期的鲁恭以明经著名,“肃宗集诸儒于白虎观,恭特以经明得召,与其议。”“永元九年,征拜议郎。……冬,迁光禄勋。”即使到了世事纷攘、卖官鬻爵的东汉末年,以经学入为宿卫职官的人也时有所见,如汉灵帝时期的爰延,“清苦好学,能通经教授”,后“拜五官中郎将,转长水校尉。”可见,终东汉之世,皇宫宿卫职官中的确不乏明经博雅之士。

东汉的皇宫宿卫职官还有留名于《儒林列传》和《文苑列传》者。

据《后汉书·儒林列传》载:

“召驯字伯春,九江寿春人也。……驯少习韩诗,博通书传,以志义闻,乡里号之曰‘德行恂恂召伯春’。累仕州郡,辟司徒府。建初元年,稍迁骑都尉,侍讲肃宗。拜左中郎将,入授诸王。……章和二年,代任隗为光禄勋,卒于官。”

又据《后汉书·文苑列传》:

“刘珍字秋孙,一名宝,南阳蔡阳人也。少好学。永初中,为谒者仆射。邓太后诏使与校书刘騊駼﹑马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永宁元年,太后又诏珍与騊駼作建武已来名臣传,迁侍中﹑越骑校尉。延光四年,拜宗正。明年,转卫尉,卒官。”

东汉权臣窦宪

召驯和刘珍身为皇宫宿卫职官而跻身于儒林文苑之列,或可说明他们文武兼备,但更重要的,这是东汉任用军事职官的重要特点,即多有文人为之者。皇宫宿卫职官亦用文人,其深意之一便是利用他们的才学来为捍卫皇权服务。

四、忠勇大略

皇宫宿卫职官肩负着宿卫部队的组织管理等任务,也担负着消弭叛乱和擒奸讨猾等指挥任务,直接关系到皇宫乃至皇帝的安全,因此,统治者亦常延揽勇猛知兵之士充任其职位。东汉的皇宫宿卫职官以将才出名的很多。汉室中兴后,东汉前期统治者为巩固皇权,亟思振作,倾力整饬吏治,刷新政治,很多勇略之士因此得以选入了皇宫宿卫职官的行列。

如《后汉书·臧宫列传》记载:

“臧宫字君翁,颍川郏人也。少为县亭长、游徼,后率宾客入下江兵中为校尉,因从光武征战,诸将多称其勇。光武察宫勤力少言,甚亲纳之。”及至光武即位,“以为侍中、骑都尉”。建武十九年“迁城门校尉,复转左中郎将”。

《后汉书·冯鲂列传》载:

“时天下未定,而四方之士拥兵矫称者甚众,唯(冯)鲂自守,兼有方略。光武闻而嘉之,建武三年,征诣行在所……(建武)二十七年,以高第入代赵憙为太仆。中元元年,从东封岱宗,行卫尉事。还,代张纯为司空。(永平)六年,显宗幸鲁,复行卫尉事。(永平)七年,代阴嵩为执金吾。”

东汉三轮马车

耿弇是东汉初期的名将,其族人多将帅之才,入为皇宫宿卫职官者就有三位,即耿弇之弟耿国、耿弇之侄耿秉和耿恭。耿国于建武四年入侍,光武拜为黄门侍郎,“应对左右,帝以为能”,继而迁为射声校尉,后来又征为五官中郎将。耿秉“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建初元年,征为执金吾。“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

耿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耿恭“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因屡立战功,建初二年,迁长水校尉。历仕明帝、章帝、和帝三朝的马严,“好击剑,习骑射”,“专心坟典,能通春秋左氏,因览百家众言,遂交结英贤,京师大人咸器异之”。永平十五年,显宗召见,马严“进对闲雅,意甚异之”,于是得以“论议政事,甚见宠幸”。后拜将军长史,领北军五校士、羽林禁兵三千人,屯西河美稷,卫护南单于。

东汉水陆征战图

肃宗即位后,建初元年,迁五官中郎将,除三子为郎。汉章帝时期的张奋以才异著名,史称“应对合旨,显宗异其才”,建初元年,拜左中郎将,转五官中郎将,迁长水校尉。汉和帝永元元年,复拜城门校尉。永元四年,迁长乐卫尉。[40]可以说,张奋的仕宦生涯都与皇宫宿卫职务相关。不过根据有关史料看,象臧宫、冯鲂、耿秉等这样勇壮有将才的宿卫职官多以东汉前期为著,而后期则相对较少。这种情况既与当政者的识见有关,更与东汉王朝前期政治清明、后期政治颓败的境况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