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位於連雲港市南雲臺山中麓。花果山景區是國家級雲臺山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國家AAAAA級旅遊區[1] 、全國文明風景旅遊示範區 、第二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地質公園。先後榮獲“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中國特色生態文化旅遊勝地”、“美麗中國十佳海洋旅遊目的地”、“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金獎”、“中國最美文化休閒旅遊目的地”等多項榮譽稱號。

花果山野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計有植物種類1700餘種,其中藥物資源就有1190種,金鑲玉竹、古銀杏等都是省內罕見、國內少有的樹種和水簾洞,棲身之、唐僧崖、古樹名木,是江蘇省重要的野生植物資源庫,每年吸引了國內許多高校、科研單位、專家學者來此考察研究。[4]唐宋時稱蒼梧山,亦稱青峯頂,爲雲臺山脈的主峯,是江蘇省諸山的最高峯。 李白:“明日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與蘇軾:“鬱郁蒼梧海上山,蓬萊方丈有無間”,寫的都是雲臺山。被譽爲:“海內四大名靈”之一。

花果山山門

花果山山門是由四隻石雕雄獅把守,這就充分體現了花果山的特點: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廣場四周這些石猴,是花果山的迎賓猴,原數108只,暗寓36天罡、72地煞之數。山門背面的匾額上書寫的“東勝神州”這四個字,是由中國書法協會代主席沈鵬先生題寫

花果山水簾洞

水簾洞是花果山上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景點。這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老家水簾洞的原型。早在《西遊記》成書之前,水簾洞已名聞遐邇。在明顧乾的《雲臺三十六景》以及張朝瑞等人的遊記和各類方誌文獻中已有詳盡生動的描述。洞門前,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海州知州王同的“高山流水”題刻,還有“神泉普潤”、“靈泉”等勒石。正如《西遊記》所寫:“一派白虹起,千尋雷浪飛。······潺湲名瀑布,眞似掛簾帷”。

花果山三元宮

三元宮處於花果山三元宮建築羣的中心,雕樑畫棟,殿宇森羅。據載,它發跡於唐,重建於宋,敕賜和擴建於明,香火兩萬家,後又多次修葺於清。1938年遭日軍轟炸,翌年日寇搜山時被焚。“文革”後,依明朝的建築風格逐步修復,現已形成以海寧禪寺爲主體的廟宇羣。當今的山門和“敕賜護國三元宮”門額,是明代遺物。三元宮正門右面那棵古柏,是宋代留存。院內的兩棵銀杏樹,都過一千一百年了。

花果山花果山石

天然碑是花果山中最大的一塊古代摩崖石刻,石刻上的內容是明朝海州知州唐伯元寫的一篇《遊青峯記》。因他率領邀覽花果山的貢生中有一位名叫顧乾的,是《雲臺山志》、《雲臺三十六景詩》的作者,他恰好要赴京,唐伯元便寫好了這篇遊記送給他,並刻於“朝陽庵右”,即今天的天然碑上。

花果山大聖佛

大聖佛是在自然石的基礎上,鑿刻而成的孫大聖頭像,供孫大聖的信仰者祭祀。孫悟空保護唐僧西天取回真經,功德圓滿,被如來封爲鬥戰勝佛,地位已遠遠高於觀音菩薩。鬥戰勝佛,顧名思義是好鬥善鬥,而且是凡鬥必勝。在人們心目中,孫悟空就是正義的象徵,智慧的象徵。每年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各國,都有很多進香團到花果山來朝拜孫大聖。

花果山八戒石

從遠處山腰眺望一線天,這裏就是著名的八戒石.很像一個戴着僧帽的老豬在綠樹叢中呼呼大睡。一線天下面是花果山山名摩崖石刻,遊客都愛在這裏留影,青山紅字,非常壯麗。這裏還有天然碑、硯石等景觀。沿小路前進可至墨香小徑,裏面有百餘位當代書法名家的作品刻在天然石塊上;還可至怪石園,看千奇百怪與《西遊記》有關的象形石

花果山玉女峯

花果山玉女峯,海拔624.4米,江蘇省最高峯。《雲臺補遺》雲:“雙峯聳立,東曰‘清風’,西曰‘玉女’,爲雲臺主峯。”玉女是《西遊記》所描繪的天宮裏的人物,曾爲情愛下凡;第三十回還說花果山“上連玉女洗頭盆”。如今在山南東磊,可看到關於玉女洗頭盆的遺蹟和石刻。傳說,雲霧縹緲之際,花果山巓顯現出玉女身姿,娉婷婀娜,妙曼神奇。

花果山遙鎮洪流

清康熙大帝,對雲臺山鎮淮入海的氣度,大爲讚歎。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下江南返京途中,特地派他的貼身太監五哥來雲臺山進廟上香,並將他手書的匾額“遙鎮洪流”賜給三元宮。當時雲臺山尚未與大陸相連,還屹立於碧海之中,後因黃河改道造成的淤積,漸與陸地相接。

花果山猴苑

海州的早期文獻,有猴屬的記錄,但明清以來的方誌裏,猴子沒有了蹤影。此大概正是《西遊記》中猴家族被孫悟空從生死簿裏一筆勾去的故事原型吧!

如今,花果山的猴子,依然保持着野生狀態,自行覓食、繁衍。尤其重要的是,這裏存在一個健全的猴王國。

此外還有花果山多寶佛塔、花果山玉皇閣、花果山九龍橋、花果山墨香小徑、花果山飛來石、花果山惠心泉、花果山金鑲玉竹、花果山雲海、花果山屏竹禪院、花果山一線天、吳承恩紀念館、“神”字王石、花果山阿育王塔、花果山七十二洞以及花果山唐僧崖景點,這裏就不一一例舉了。

曾被士大夫們視爲“僻在海隅”的花果山,盛唐之初的貞觀年間,卻一下子出了一個當朝宰相和一位頭名狀元。這樁悲歡離合終致花好月圓的掌故,依託了豐富的山間風物,飽蘸了濃郁的鄉土情韻。十多位王孫、進士、舉子、高僧都在自己撰寫的詩文、碑銘中津津樂道,頻頻唱頌。這其中,吳承恩的文字堪稱是大手筆,他那精巧的文思以及擅長描摹人物的錦心繡口,把河南的唐僧和花果山的陳光蕊編織成一幅啼笑繽紛的大團圓。一位歷史學家說,這是吳承恩的文字遊戲;又一位小說家說,這是文人的筆墨情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