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霸凌实际上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校园中,发生这些同学间欺压的行为,可能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对别人的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当师长或同学在获悉霸凌事件后,却不予处理,极可能造成受害者的二度伤害。

作者:贝贝妈妈

绝大多数父母可能认为校园霸凌只是肉体伤害,只是离我们很远的新闻报道中的惊悚故事。事实上,它可能离我们很近很近,甚至每天都会在我们的孩子身边上演着。

很多时候,孩子在遭遇校园霸凌时,并不会选择主动向父母求助。作为父母,需要通过孩子表现出来的某些现象,觉察孩子在校是否正常。被欺凌的孩子可能表现出这些现象:

衣服丢失或者被撕坏,身上无法解释的瘀伤,对上学恐惧、焦虑,或者无法解释就是不愿上学,逃学,情绪化,退缩行为,成绩一落千丈,没有朋友,食欲下降,问家长要很多钱,理由是交补课费或者餐费,睡眠容易惊醒等。

校园霸凌实际上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校园中,发生这些同学间欺压的行为,可能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对别人的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在国内,这些行为通常被称作小孩子不懂事而模糊化,在外国则要受惩罚。

一、霸凌的定义

霸凌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性行为,通常会发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对称的学生间。挪威学者Dan Olweus 则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

1.霸凌并非为偶发事件,而是指长期性,且多次发生的事件。通常被霸凌的学生,会重复发生,并不只一次地被欺负。

2.霸凌是以多种形式存在。如:

l 暴力霸凌(肉体上的欺凌行为)、

l 言语霸凌(辱骂、嘲弄、恶意中伤)、

l 社交霸凌(团体排挤、人际关系对立)、

l 网络霸凌(以手机简讯、电子邮件、部落格、BBS等媒介散播谣言、中伤等攻击行为)

二、霸凌的表现

哪些行为是典型的霸凌行为呢?

1. 对受害者施以重复的物理攻击,攻击其身体或所属物件。例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及对射橡皮筋等。

2. 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生活与人权与前途和受教权、教科书、衣服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3. 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4. 恐吓、威迫受害者做出受害者不想要做的行为,威胁受害者听从命令。

5. 在各方面让受害者遭遇麻烦。

6. 诬告或陷害受害者违反校规、欠交功课等,使受害者招致处分。

7. 当班上有同学做错事,老师尚未找到真凶时,欺凌者便假定是受害者所为,并传播此假定给其他同学。

8. 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不同之处。

9. 在受害者发表言论时不尊重受害者,只顾做自己的事,与附和者谈话,甚至故意打断、反对、找碴。

10. 在评分时故意给予受害者较低的分数或等级。

11. 进行自由分组活动时,不愿意或拒绝与受害者一组;若与受害者一组,其他组员通常会表示不满。

12. 受害者获奖或成绩较佳时便被欺凌者喝倒彩,甚至认为受害者是靠作弊取得的。

13. 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甚至演变成一人对抗派系(其凌者与其他协助者),进而造成大规模冲突。

14. 对受害者上纲上线,即看到受害者做了小问题后众欺凌者就作出批斗。

15. 欺凌者当看见其他同学违反校规时便置诸不理,但看见受害者违反校规时却即时向老师举报,即欺凌者以双重标准看待。(香港俗称大细超)。

16. 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17. 画侮辱、猥琐、负面的图案,或书写脏话、性暗示文字。

18. 施以网上欺凌(Cyberbullying),即在网志或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

19. 以各种整人方法恶整受害者,如拿白胶涂在椅子上。

20. 纠众殴打受害者。

三、霸凌的特点

中国校园欺凌特点是:欺凌的边界不明确,有些事情明明是欺凌和侮辱,却会被旁观者认为是玩笑和打闹,另一方面是绝大多人不敢或者不愿正视欺凌现象。施害方家长过度纵容孩子;校方或受害方家长过度要求受害孩子宽容忍耐。

一般来说,霸凌尚有下列特点:

1.男孩与女孩同样地都会有霸凌行为。

2.从学生的自我报告研究中发现,男孩比较多进行霸凌行为。

3. 言语霸凌是最常见的霸凌方式。

4. 男孩比较会使用暴力霸凌,女孩则是以散播谣言、社交霸凌为主。

5. 被霸凌的时间长了,受害方会有心理障碍。

四、霸凌的成因——校园霸凌源自社会学习。

1、家庭因素:父母对孩童的照顾若带有敌意、不负责任、冷漠,例如遗弃或施以家庭暴力,让孩童的社会互动处于负向状态,则孩童将来成为加害人的可能性会大幅提升。

孩童的人格养成与家庭生活有密切关联,家人,尤其父母,通常是孩童的第一个重要他人。这些重要他人对孩童的身心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少或从未给予孩童关怀的父母,其子女极可能成为霸凌加害人。因为霸凌是一种学习行为,霸凌者通常都有攻击前科,而攻击则从模仿而来,这种模仿得自父母对待孩童的态度,采取权威、斥责、惩罚和冷漠做为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在家中得不到关怀,甚至遭到虐待的孩童容易将痛苦加诸于他人,借此宣泄情绪或获得关怀,这些相对地,采取开明、关怀、宽容和温暖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有较多正向心理,也较不易产生行为偏差。

2、教师因素:孩童进入小学后,在学校里受教师影响至深,因为此时孩童正处于模仿阶段。

(1)教师若选择错误的管教方式,霸凌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2)若同学间发生霸凌行为,而教师不加以阻止,也可能造成其他同学的错误价值观。

在孩童入学后,学校对孩童的身心发展扮演和家庭一样重的角色,而教师又是其中与学生最密切的重要他人。教师因专业判断采取不同的管教方式,会导致“教育家”和“霸凌者”的差别。态度正向、行为积极的教师,和态度负面、行为消极的教师,会教育出不同思维的学生,这些思维上的差异决定学生成为“好学生”或“霸凌加害人”。关怀和监督并重的教育策略可以有效降低霸凌事件的发生率。排斥、放任甚至体罚与霸凌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

五、拒认霸凌的行为表现

l 将霸凌行为看作日常打闹、不懂事故意视而不见;

l 以各式理由(如受害者自我防卫行为)将霸凌行为解释为打架事件;

l 以无旁观者为由,拒绝承认事件发生;

l 采信霸凌者之说词,不相信受害者的实情;

l 不处分霸凌者,甚至转而处分受害者;

l 隐瞒事实:

1、 受理后不替事件建档,隐瞒有此事件。

2、 修改事件记录,使之严重性降低。

3、 降低对霸凌者应有的处分。

4、 处分没有犯错的受害者。

六、校园霸凌中的角色分类

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牵涉的学生可分为几种:

1、 欺凌者(英文:Bully)发动欺凌行为,通常还带领其他同学参与其中。

2、 受害者/被欺凌者(英文:Victim/Bullied)受到欺凌。

3、 协助者(英文:Assistant)跟随欺凌者,直接参与欺凌行动。

4、 附和者(英文:Reinforcer)支持欺凌者的行为,例如:在旁嬉笑或呐喊助威。

5、 保护者(英文:Defender)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尝试制止欺凌行为。(但这样的人通常为数不多)。

6、 局外人(英文:Outsider)置身事外。(也有些是害怕帮助受害者会让自己受到欺负而假装局外人的身份。但通常如果受害者转学或是住院等无法到校上课时,欺凌者便可能从局外人里挑选下一个目标)。

七、容易受霸凌的孩子特点

l 第一类:性格内向,通常是被孤立的一方。

这类人常被较为强势的学生欺负,打压。因为这类人通常没有可以为他们撑腰的集体,而且性格怯弱,一般情况下会因害怕而隐忍,接受被霸凌。

l 第二类:特立独行的人,喜欢表现自己,性格张扬。

这类人通常不会在乎其他人的感受,一味的表现自己,从而引起校园中为巩固自己势力,或因这类人的性格而感到讨厌的群体的欺负。

l 第三类:逆霸凌。

这类人遭受霸凌主要是因为他们曾经是霸凌的施行方,对方为了寻仇,讨回公道而实行的报复 。

八、霸凌的后果

l 身体影响

不同程度的轻重伤。 永久性的后遗症、伤残、明显伤痕。 死亡。

l 心理影响

恐惧、消沉抑郁 、忧虑、 胃痛、 厌食。被欺凌者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孤独以及低自尊,这种影响会持续到他们成年以后。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小时候被人长期欺凌的,抑郁的概率是其他人的4.8倍,焦虑是其他人的4.3倍,自杀的概率是其他人的18.5倍!

l 深层影响

创伤后遗症、 人格分裂、 人格扭曲、 价值观错乱、 失去对人性的信任。

l 行为影响

吸毒、酗酒、 自残、 自杀、 厌学、逃学、 成为欺凌者、 反社会行动、 学生运动、 引发校园枪击案。

l 学习影响

缺席、旷课、退学、逃学, 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失去与同学间的和谐关系。

l 二度伤害

当师长或同学在获悉霸凌事件后,却不予处理,极可能造成受害者的二度伤害。

校方、导师、教师、教官、学务体系等处理者,因为考量个人升迁、名誉、自身安全等,而不予保护受害者。

l 犯罪倾向

实施霸凌的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制止和正确的教育,比较容易积累较高的犯罪倾向。

九、有效遏制校园霸凌的方法

1、 首先,父母必须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给他们上好人生的课堂,让他们明白与人为善,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不能打架,要与同伴和谐相处,当然父母自己必须要做好榜样,要注意言传身教。

2、 其次,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孩子间的打闹,不能因为怕事而和稀泥,或者是隐瞒、拖延甚至是否定。学校可以成立一个反霸凌小组,由德育部门、班主任、心理老师和家长甚至是校外的相关法律人士共同参与,专门处理校园霸凌事件,建立相关的处理机制,尽量把校园霸凌扼杀在摇篮里。

3、 最后,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出台相关的专门针对校园霸凌事件的处罚法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国外借鉴经验,对“校园霸凌”说不,必须让他们知道严重后果,必须让他们付出相应的代价。不能批评了事,不能罚款了事,不能简单停学了事,更不能随便交给他们家长教育了事。

十、孩子陷入霸凌事件家长应该怎么做

尽管任何家长都不愿意自家孩子被霸凌,或者成为霸凌他人的孩子。但是,校园霸凌总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作为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一般不能粗暴处理,不要过激,尽量采用更有分寸的方法。

①在联系学校前,将所有事实一一列清:发生了什么、谁参与了、何时发生、谁是目击者、自己的孩子是否做了可能引起冲突的事情、是一次性还是一系列霸凌事件等等。

②和班主任或校长先预约好时间进行沟通。

③致力于和学校一起合作,明确表示你希望获得学校的帮助来找到解决的方法。

④ 避免一开口就指责学校:要记住老师们往往是最后一个发现霸凌事件的人。

⑤ 要有耐心:让学校有充分的时间去处理问题,但要和他们保持联系,进一步了解后续情况。

⑥ 此外,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如何处理霸凌的点子:

l 和孩子讨论下安全地点。画一张学校的地图,让孩子标注出他们可躲避霸凌的安全地点,以及最重要的可以向老师报告反馈的地点。

l 让孩子画出自己的手掌,并在每个手指的位置写上5个他们在感到忧虑或者担心时可以倾诉的人名。其中3人可以在学校中提供帮助,另外2人则可以是校外人士。

l 帮助他们理解生活中有很多人爱他们、照顾他们和支持他们,强调这些人的不同角色,以及他们在孩子生活中的作用。

更多育儿知识请参考《懂儿方知如何爱——贝贝妈妈育儿经》人民卫生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ID:defzrh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懂儿方知如何爱"育儿科普团队温馨提示家长:

懂才是爱-When parents know, children grow.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