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自從於唐末漸漸獨立於中華,只在明初曾迴歸中國二十年。

提及這段歷史,不得不提到一箇中國的名將——張輔。

《明史•張輔列傳》雲:“……交人所畏惟輔。”交人就是指“交趾人”,當時越南常被稱爲“交趾”,或者“安南”。

當年明朝的將軍們在安南土地上人來人往,愉快地刷機打怪升級。而安南人所畏懼的,卻只有張輔一個。

害怕,真的是害怕,是我們今人很難體會到的那種害怕。

可以這麼說,張輔作爲古代中國卓越的外戰名將,帶給本民族的是赫赫戰功,同時帶給對方的是深深創傷——不但是肉體的,更是精神上的。

在越南人的史書裏,張輔就如同電子遊戲通關前的終極大BOSS一樣,是魔鬼般的存在,他能把肯合作的安南人變成幫兇,把抵抗的安南人變成死屍,把剩下的安南人嚇成精神病。

1407年,因爲上司朱能意外去世,張輔成爲大明討伐安南的主將,發兵南下。安南胡朝皇帝難以抵擋,被俘虜送到南京,獻給明成祖朱棣。安南土地再次併入中華。張輔事後功成回師。

1409年,張輔第二次殺奔安南,討伐叛亂的地方豪族陳季擴。

張輔先把安南北方的本地豪強團結起來,令之忠於明朝,跟隨平叛。接着張輔率軍水陸並進,一路勢如破竹。沿途的叛軍無力抵擋。

1410年初,張輔在安南全境絞殺各路反軍,史載其殺戮甚重。《明史》雲:“(張輔)進擊賊餘黨,斬數千人,築京觀”。

這裏面大家需要了解“京觀”是什麼。所謂“京觀”可不是北京回龍觀的簡稱,乃是非常殘酷的戰爭行爲。在戰爭中,戰勝一方爲炫耀武功,會將所殺敵人屍體堆積成高山形狀,蓋土夯實,謂之“京觀”,有時也稱“武軍”。

無論遠近,觀之可怖。

用現今時髦的話說:“此情景包含大量血腥暴力成分,18歲以下未成年人請在成人陪伴下觀看。”

總之,“築京觀”屬於那種有大心臟,絲毫不把人命當回事的好戰分子所喜歡玩的行爲藝術。

中國歷史上,常有玩這種行爲藝術的記錄。隋朝三徵高句麗失敗,高句麗人便將戰死隋軍的屍體築成“京觀”,直到唐太宗時,纔將之搗毀。

在羣雄割據、軍閥混戰的時期,中國大地可能到處都是這種骷髏堆成的小山,幾乎是常態化。對於軍事統帥來說,築京觀一方面可以威懾敵軍,給敵人心理上造成傷害,另一方面也能對己方軍人進行血的洗禮,使之精神上接納戰爭的殘酷,激發殺戮潛能。

注意,因爲築京觀有無謂野蠻之嫌,在歷史上也不乏批評之聲。以現代的觀點,京觀也是極爲違揹人道主義的。

不過,張輔顯然屬於“京觀”行爲藝術的踐行者。

且除了築京觀之外,也不排除張輔軍隊還有其他殘酷的行爲。

越史的描述就比較細緻了。

《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張輔所到之處殺戮安南軍民,多行駭人聽聞的殘暴之事,比如積屍爲山(築京觀的通俗說法)、抽腸系樹(有想象力,有畫面感)、煎人肉取膏(納+粹集中營玩的都是張輔剩下的)、炮烙爲戲(紂王亂入了)……而降明的安南人通過殺戮本國人可獲封官職。

簡而言之,在安南人心中,張輔就是人形魔鬼+傀儡巫師。這段時期,陳季擴麾下軍隊以及其他叛軍被明軍斬殺和俘殺超過六千五百人。

陳季擴迫不得已,遣使見張輔求和,並請求明朝冊封。張輔不許,將使者斬首,繼續進擊,並消滅了陳季擴軍的主力。

其後雖然因爲明成祖下令討伐韃靼,張輔等將領被從安南撤回。但不久明朝擊敗韃靼,又第三次派張輔平定安南叛亂。

1414年,陳季擴被俘,不久自殺。張輔又歸國。

然而等張輔一離開,安南人又有叛亂,於是張輔再度趕到安南爲大明帝國穩定邊疆。

張輔一生四次出征安南,無往不利,皆全功而返。而相比而言,其他明將的表現則相差很多。安南人所畏懼的人只有張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