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唯識”這門學問看南懷瑾老師嚴謹的教學態度

從“唯識”這門學問看南懷瑾老師嚴謹的教學態度

唯識學是大乘佛學三大體系之一,在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鼎盛於唐代。唐朝之時,玄奘大師爲了解決唯識理論存在的種種困惑、疑問,歷盡艱辛去印度求法,並和他的學生窺基法師貢獻一生心力,糅合印度十大論師的詮釋,編譯出了《成唯識論》。此後,“唯識宗”作爲一個獨立、完整的佛學宗派正式形成,並得到迅速的發展。《成唯識論》自三藏法師翻譯出來就成爲佛學經典中的重要論著,對人的意識及所以緣成的存在感做了深度探討,僅在文字上探究的話,就會覺得深奧難解。

從“唯識”這門學問看南懷瑾老師嚴謹的教學態度

以往,這門學問只存在於寺院內的修行學者中。因爲這本是玄奘從印度帶回的佛學論著,且從前寺院中的出家人,許多都是嚴格選拔出的通達儒、道的學者,他們本身便學識淵博。而唯識學逐漸受到社會上一般學者的重視,開始自熊十力先生。熊十力先生是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之一。按照牟宗三先生所言,自從明朝結束,乾嘉學派形成後,中國的學統就斷了。清朝以來,全部的學問都沒有了,只剩下《說文》《爾雅》。然而兩者並不能代表科學、政治、經濟、宗教、哲學,也無助於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所以熊十力先生自詡重建堯舜禹湯文武傳下來的儒家傳統,並決定恢復研究唯識學這生命的學問,恢復被破壞的中國老傳統思想,重振漢家威儀.

熊十力先生爲了恢復唯識學這門學問,便構思想寫一部叫《新唯識論》的書。這部書分爲兩冊,一冊是《境論》,另一冊是《量論》。《境論》已經出版,但是《量論》始終未能成書。熊十力先生對於自己對中國先秦學間的瞭解十分自信,他曾說道:“當今之世,講先秦諸子,只有熊某能講,其餘都是胡說八道。”雖自負如此,但他的重要著作《新唯識論》中的《量論》始終沒寫出來。

牟宗三先生算是熊氏的入室弟子,在臺灣和香港的幾十年中,對文化思想的著述多,也就被社會認爲貢獻顯著,是位大師級的人物。對於《新唯識論》的《量論》,他說自己“或可以寫出來”,卻最終也沒有寫出來。

從“唯識”這門學問看南懷瑾老師嚴謹的教學態度

學養深厚如熊、牟兩位先生,都沒有寫出《量論》來,可見兩人治學態度之嚴謹,也得以知曉唯識學之艱澀。所以父親對唯識學只用“研究”兩字,其慎重也就不難想象了。無論如何,這些都說明了“唯識”這門學問的深奧,如若輕率講述,恐有誤導他人之流弊。南懷瑾老師對唯識學也沒有足夠透徹的把握,因此每次和學生講時,都從不說講解,而只說研究,意思是還有待於大家的一同探討。

助人助己,轉發點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