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Kangaroo)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部分地區,是食草動物,肚中的袋子裝有小袋鼠,喫多種植物,有的還喫真菌類。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不同種類的袋鼠在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袋鼠是一類有袋類動物,屬於袋鼠科(Macropodidae),“袋鼠”一詞通常用來指袋鼠科中體型最大的幾個物種。一般而言,大型袋鼠面對人類在澳洲的開發有較高的適應力;相較之下,他們的許多小型親戚則面臨了較大的生存威脅,數量也較少。目前並沒有大規模的袋鼠養殖業,不過野生的袋鼠會被獵殺並製成食用肉品,而此種產業也具有爭議性據傳說,“Kangaroo”是袋鼠的英文名,源自於澳洲原住民 Guugu Yimidhirr :“gangurru”,意思是指“不知道”。

而這一切其實只是一場誤會,約瑟夫·班克斯的第一次航海旅行時,他抵達努力河(即現時庫克鎮港口)岸邊。在靠岸修理船艦的七個禮拜其間,他意外地發現到一種古靈精怪的動物,便去詢問當地澳洲土著,但是由於語言不通,將“不知道”當做“袋鼠”的英文名稱,就一直使用到現在。但事實上,經語言學家John B. Haviland 研究,當地稱呼袋鼠即爲“ganguro”,其意義並非“不知道”。

袋鼠是澳洲的象徵物,出現在澳洲國徽中,以及一些澳洲貨幣圖案上。許多澳洲的組織團體,如澳洲航空,也將袋鼠作爲其標誌。澳大利亞軍隊的車輛,艦船在海外執行任務時很多時候都會塗上袋鼠標誌。[1]

在澳大利亞,袋鼠是比較出名的動物,但袋鼠也有一種比較害怕的天敵——蟒蛇。一隻小袋鼠遇到蟒蛇就難逃一死,迅速被蟒蛇吞食!

大袋鼠保護自己方法時袋鼠會選擇一棵大樹靠着,同時尾巴柱地,用有力的後腿狠狠地蹬踢跑過來的敵害腹部,但蟒蛇是纏食性的,袋鼠遇到蟒蛇,沒辦法踢打蟒蛇,更何況這還是一隻小袋鼠!

蟒蛇迅速纏繞住小袋鼠,蟒蛇用所有力量緊緊勒住小袋鼠心跳的周圍,使小袋鼠的血液停止流動而死亡,蟒蛇這樣死亡纏繞讓小袋鼠沒辦法逃生!

蟒蛇捕殺獵物後,不管獵物體型是大還是小,蟒蛇都是不經咀嚼就把整個獵物吞下的,蟒蛇的蛇嘴能根據小袋鼠大小而張開程度也不同,這是因爲蟒蛇的下頜的特殊結構!

蟒蛇吞食完小袋鼠,要是又遇到大袋鼠,不知大袋鼠會不會爲小袋鼠報仇而攻擊蟒蛇,但蟒蛇還有一本領就是喫飽後,若有其它動物來攻擊,蟒蛇能把已吞進肚的食物吐出後逃之夭夭或者攻擊!袋鼠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但在澳大利亞這裏外來生物容易氾濫成災,就算永不會後退袋鼠,遇到蟒蛇也很難逃脫!

袋鼠以矮小潤綠離地面近的小草爲生,將長草與乾草留給其它動物。個別種類的袋鼠也喫樹葉或小樹牙。袋鼠家族中“種族歧視”十分嚴重,它們對外族成員進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員在長期外出後再回來也是不受歡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員,也要教訓一番,直到新成員學會許多“規矩”後,才能和家族融爲一體。最著名的袋鼠是紅袋鼠,其體型最大,生活在澳大利亞乾燥地帶,其地帶的年平均降雨量在 500毫米以下。由於袋鼠的食物含大量水分,所以他在沒有活水的地區也能生存。紅袋鼠實際上只有公袋鼠是紅色的,母袋鼠爲灰藍色,但是在羣體飼養雜交下,也出現了紅色的母袋鼠。

蟒蛇是當今世界上較原始的蛇種之一,在其肛門兩側各有一小型爪狀痕跡,爲退化後肢的殘餘。這種後肢雖然已經不能行走,但都還能自由活動。體色黑,有云狀斑紋,背面有一條黃褐斑,兩側各有一條黃色條狀紋。現爲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以肉類爲食。

蟒蛇的主要特徵是體形粗大而長,是世界上最大的較原始的蛇類,具有腰帶和後肢的痕跡。在雄蛇的肛門附近具有後肢退化的明顯角質距,但雌蛇較爲退化,很容易被忽略。另外,它有成對發達的肺,較高等的蛇類卻只有1個或1個退化肺。蟒蛇的體表花紋非常美麗,對稱排列成雲豹狀的大片花斑,斑邊周圍有黑色或白色斑點。體鱗光滑,背面呈淺黃、灰褐或棕褐色,體後部的斑塊很不規則。蟒蛇頭小呈黑色,眼背及眼下有一黑斑,喉下黃白色,腹鱗無明顯分化。尾短而粗,具有很強的纏繞性和攻擊性。

蟒蛇屬於樹棲性或水棲性蛇類,生活在熱帶雨林和亞熱帶潮溼的森林中,爲廣食性蛇類。主要以鳥類、鼠類、小野獸及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爲食,其牙齒尖銳、獵食動作迅速準確,有時亦進入村莊農舍捕食家禽和家畜;有時雄蟒也傷害人。卵生,每年4月出蟄,6月份開始產卵,每產8~30枚,多者可達百枚,卵呈長橢圓形,每卵均帶有一個“小尾巴”,大小似鴨蛋,每枚重約70~100克,孵化期60天左右。雌蟒產完卵後,有盤伏卵上孵化的習性。此時若靠近它,性兇容易傷人。

蟒蛇喜熱怕冷,尤喜在溼熱交加的環境中生存。一般說來,活動期最適宜的溫度範圍是20~30℃,飼養最佳溫度是25~28℃;韓國相對溼度爲50%~80%。若溫度過低,蟒蛇不願活動;溫度過高,又易造成死亡。因此,在盛夏季節來臨之前,要提前落實好遮陽設施,避免陽光直接暴曬。因蟒蛇有在樹蔭下盤成一團或橫躺在陰涼處靜止不動的習慣,所以要給予滿足。此外,蛇場、蛇窩的溼度不宜過大,否則會引起蟒蛇周身性水皰疹和局部皮膚潰爛,應加以預防;但也不能過於乾燥,使之不能正常蛻皮,影響正常的生長和增重。

蟒蛇在國內尚無專業的養殖場家,但有不少動物園和公園內養有蟒蛇。過去由於對蟒蛇的野外生態、生活習性及活動規律缺少全面的觀察和了解,飼養管理工作未能滿足蟒蛇的需求,致使有相當部分的蟒蛇未能被養活。有的養殖單位改善了飼養管理方法,使蟒蛇的存養成活率有所提高,但到目前爲止能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長大的仍然很少,飼養工作還需進一步的摸索。同時提醒欲養蟒蛇的單位和朋友,一定要學好紮實的養殖技術,在取得有關部門許可的條件下才能購進養殖,千萬不要盲目引進,以免觸犯法律。

新引進的蟒蛇有一個熟悉、適應環境的過程。剛入場的蟒蛇對活雞、活兔、活鼠、鳥雀等完全拒食,此時不要急於強行人工填喂。對體質弱且日漸消瘦的蟒蛇,可在10~15天后採取人工填喂。體重在20~25千克的,每次可喂精牛肉1~1.5千克。填喂前,要先將瘦牛肉剔去 筋骨和皮膜,然後切成小的條狀或塊狀,肉塊的具體大小應視蟒蛇形體大小而定。切好的肉塊需投入沸水鍋裏滾一滾後撈出,可起到消毒去腥的作用。待肉塊完全涼透後,就可以用來填喂蟒蛇。強行填喂會使蟒蛇經受很大的刺激,故填喂前可將2~3個雞蛋塗抹於肉塊上,使其潤滑而順利吞下。大部分蟒蛇會在1 周後自行取食。蟒蛇體大性惰,行動遲緩。大多情況下,它是處以靜止棲息的狀態中捕食獵物的。一旦獵物靠近時便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咬住,並用身體將其纏繞致死,然後從獵物的頭部開始吞食。蟒蛇晝夜均有活動,但在飼養中大多見其夜間捕食,這可能與夜晚環境安靜有關。另外,蟒蛇嗜食鼠類和蛇類,飼養時不妨投其所好。它也可以吞食與自身體重相當或超過自身體重的大型動物,如山羊、穿山甲、 果子狸和家禽、家畜等,應儘量滿足供應,讓其早日適應新環

澳大利亞(Australia)[1],全稱爲澳大利亞聯邦(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其領土面積7686850平方公里,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整個大陸的國家。擁有很多獨特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的澳大利亞,是一個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澳大利亞(australia)一詞,意爲“南方的內地”,變化而來。歐洲人在17世紀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爲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作爲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和全球第12大經濟體、全球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其也是多種礦產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國家,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放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澳大利亞人口高度都市化,近一半國民居住在悉尼和墨爾本兩大城市,全國多個城市曾被評爲世界上最適宜居住的地方之一。其也是一個體育強國,常年舉辦全球多項體育盛事。現在,澳大利亞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是聯合國、20國集團英聯邦、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太平洋島國論壇的成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