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大禹治水來到剡(嵊州),見剡溪濁浪滔天,奔流中被一座大山迎面擋住,水位猛漲,洪水四溢,使剡溪兩岸遭災。大禹登上山頂察看地形後,決定劈開大山一角,將洪流導入舜江,於是組織民衆並帶頭掘土。

一天晚上,大禹還在山上忙碌,妻子女嬌盛了一籃饅頭,越嶺給大禹送晚飯。到了半山,在月色中,她猛然望見山上一隻似象非象、似牛非牛的龐然怪獸正在用粗長的鼻子拱山,在一聲巨響中,山又倒下一角。女嬌大驚,不由得發出一聲尖叫,手中的籃子也脫手滾下山去。其實她哪裏知道,怪獸正是大禹變的。聽到尖叫,大禹恢復原形來到女嬌身邊,兩人一起下山找到籃子,籃內只剩下幾個饅頭,其餘都丟散在山中了。

大禹說:"晚餐已經夠喫了,其餘饅頭就算我的餘糧,留在山上吧。"不久,大山劈開了缺口,剡溪順從地流注大海,而山上卻出現了許多饅頭形狀的圓石塊,當地人知道這是大禹的糧食,就稱之"禹餘糧",女嬌翻越的那座嶺就叫"餘糧嶺"。歷史上稱,"大禹治水畢功於了溪",就是指這裏。

禹餘糧的作用與功效

爲不規則的斜方塊狀,一般長 6~10cm,厚 1~3cm,表面淡棕色或紅棕色,多凹凸不平,或覆有黃色粉末。斷面顯深棕色與淡棕色相間的層次,深棕色的部分質堅硬,但可砸碎,砸碎面不整齊而光滑;淺棕色的部分質較松,用指甲可以划動,其黃色粉末極易附着他物。有土腥氣,味淡,嚼之無砂粒感。以整齊不碎、赭褐色、斷面顯層紋無雜石者爲佳。

【處方用名】 禹餘糧、禹糧石、餘糧石。

【性味歸經】 甘、澀,平。 歸胃、大腸經。

【功 效】 澀腸止瀉,收斂止血,止帶。

【應 用】 用於治療久瀉、久痢、崩漏、帶下等症本品又能收斂止血,固崩止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