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敘利亞的尷尬局面、對倔強朝鮮的無計可施,都表明它依舊是欺軟怕硬的紙老虎。

自去年底美國軍事和安全報告接連確認中國爲首要對手,特別是近段時間對華髮起貿易戰以來,中美關係愈發呈現出某種“冷戰色彩”。

如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日前所言:中美關係再次“處在十字路口”,如果任由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支配我們,那麼目之所及都是陷阱和陰謀。

觀古可以知今。中共與美國的關係始於抗戰時期,但此後美國扶蔣反共敵視新中國的政策,導致中美在朝鮮和越南兵戎相見。直到1979年建交,兩國才爲敵對關係暫時畫上句號。

如果說中美關係有過“蜜月期”,不過是上世紀80年代的曇花一現。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使中國失去了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價值,也給老布什到克林頓的對華關係埋下了分歧種子;2001年“9·11”事件的發生,扭轉了小布什上臺後可能失控的中美衝突;但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又帶來新的嚴峻挑戰。

中美關係究竟處在“十字路口”多少次,實難準確回答。網上搜索發現,2012年以來,幾乎每年都有相關的評論,難免給人“狼來了”感覺。


過去幾十年間,中美關係總能峯迴路轉,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外部影響。

蘇聯擴張壓力和恐怖主義威脅,是美國聯合中國的外部動力,其影響力甚至超過兩國的共同經濟利益。

二是中國自身因素。

長期以來,國力不足使中國並不爲美國所在意,中國的“韜光養晦”與美國的傲慢心態相輔相成,甚至說美國的蠻橫霸道是被全世界也包括中國慣出來的也不爲過。

三是美國自身原因。

勢力強大時,美國通過戰爭和金融手段就可達到轉移國內矛盾、復活經濟實力的目的,兩次伊拉克戰爭迫使盟友接連出血,量化寬鬆又讓全世界爲其金融危機埋單。現在美國在敘利亞戰場遇挫,金融薅羊毛的招數被人識破,只得硬着頭皮懟中國。

鑑於中美關係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特朗普上臺一年都在精心佈局,然後打出一套組合拳:通過關稅豁免拉攏盟友一致對華,不斷觸碰臺灣牌底線,對華貿易戰軟硬兼施、層層加碼,明目張膽敲詐勒索。

美方關稅清單與《中國製造2025》一一對應,儼然是要剝奪長期在全球產業鏈低端賺取微薄血汗錢的中國製造升級的權利。中美兩國的角力,暴露出山姆大叔“只有我可以有,就不允許你有”的霸道心態。但特朗普沒想到一腳踢到了鐵塊上,結果立場搖擺、自打耳光。

美國一方面自以爲是地認爲可以壓服中國,要求更大開放市場;另一方面又對所謂中國威脅莫名恐慌,頻頻對中國正常貿易投資活動設限,以國家安全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

▲資料圖。


自上臺以來,特朗普不斷撕毀協議、賴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費、導彈襲擊主權國家、對華全力圍堵,卻指責中國違背“契約精神”,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已。

但話又說回來,對華敵視並非壞事,它正提醒我們威脅所在。目前的制裁與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全面制裁相比微不足道,之所以感到疼,是依賴成爲習慣的結果。

正如被國際空間站拒絕反逼出來了蒸蒸日上的航天事業,芯片被卡脖子早晚逼出真正的“中國芯”。一個不掌握核心技術的經濟體,就是隻隨時可能被人宰割的羔羊。


普京說俄羅斯犯下的最大錯誤是太相信美國。美國在敘利亞的尷尬局面、對倔強朝鮮的無計可施,都表明它依舊是欺軟怕硬的紙老虎。

中美衝突固然會延緩中國復興的進程,但必將加速終結美國東亞地區霸權。雖然美國對華遏制力度空前,但中國抗壓能力也前所未有。

在中美角力的“十字路口”,不必驚慌失措,而應從容自信。歷史地看,現在這個“十字路口”是我們與美國實力最接近的,更要有必勝信心。

本文爲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