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人稱“藥王”,長年隱居太白山中,修道煉丹,研究太白山中草藥爲民治病,太白山中至今還遺留有他採藥走過的棧道的搗藥的碓窩。而藥王的傳說故事,也在當地廣爲流傳。

孫思邈出生於西魏時代,傳說生於541年卒於682年,是個百歲老人。爲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被人稱爲“藥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莊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眉縣)學道,煉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徵爲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605~618)中,遊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爲妙應真人。

孫思邈還對良醫的診病方法做了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邊落足一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得拘泥,須有制敵機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貪名、不奪利,心中自有坦蕩天地。這就是孫思邈對於良醫的要求。其實,何止於醫者,僅從爲人的角度上來講,恐怕要做一個有氣度、有擔當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爲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爲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爲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偉大人物。如今,在太白山有紀念孫思邈的廟,每逢過會四里八鄉的村民前去朝拜,一年四季香火很旺。 (網絡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