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早年在檀香山、香港、廣州等地上了十多年學,畢業之後又幹了一年多懸壺濟世的醫生工作。

1894年,28歲的孫中山決定棄醫從文,他上書李鴻章,爲大清國改革出謀劃策,並希望在李中堂那裏謀得一個職位。結果李中堂正在忙着中日甲午戰爭,沒來得及見孫中山。

這年,孫中山徹底走向了清朝的對立面。上書失敗後,他來到哥哥孫眉發跡的檀香山,建立了興中會。

1895年,孫中山發動了他鬧革命的第一次起義:廣州起義。結果因組織不給力最終失敗,同村發小陸皓東犧牲。孫中山、陳少白、鄭士良三人經香港逃跑到日本避難。

在日本短暫停留後,三人決定分頭行動:陳少白留在日本發展興中會,鄭士良返回大陸繼續革命,孫中山到檀香山去發展。

到檀香山後,孫中山發揮他的演講才能,到處宣傳反清思想,但當地華僑比較少,大家都聽不懂他說什麼,呆了幾個月後,他覺得沒意思,就決定到更大的美國去。(檀香山這時是獨立國家,1898年歸入美國)

1896年6月,孫中山到美國。他從美國東海岸忽悠到西海岸,三個月過去了,還是沒多大長進。

樹挪死,人挪活。寫反饋打開搜狐新聞,體驗更流暢

孫中山年輕時照片

9月,孫中山坐輪船到歐洲。

首先來到英國倫敦,見到了當年在香港教書的老師:康德黎夫婦。

作爲一個職業革命家,當然不浪費任何一個發展會員的機會。

英國那麼遙遠的地方,當時華人還比較少。但華人少總不能不宣傳吧,思來想去,孫中山化名陳載之,走進了離他駐地不遠的大清國駐英使館!向使館裏的老鄉們推銷他的反清思想。

令他沒想到的是,廣州起義後,“孫中山”已經成爲大清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通緝犯。一個同鄉根據他的口音確認了是孫中山,結果:他被抓了。

孫中山這才知道,自己羊入虎口,連呼:吾命休矣!

使館人員抓住孫中山後,很快決定:避開英國當局,租條船把他偷偷運回國。

按大清律例:死罪。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他遇到了一個救命稻草:在使館裏的英籍僕人科爾。

一頓忽悠,科爾答應幫他送信。

孫中山在隨身攜帶的名片上寫上:“老師,我被綁架在清公使館,即將被運回國弄死,請速來救我!學生:孫中山。”

交給科爾,並告訴他送信地址。

科爾把信件藏在身上,下班後來到孫中山老師康德黎家,把信交給了他。

康老師急得團團轉,找到外交部和新聞媒體。

特別是有了媒體關注,這事就好辦了!

記者從來就不嫌事大,倫敦媒體以“中國革命家孫中山在倫敦被捕”這樣聳人聽聞的標題給孫中山上了個頭條,之後各大媒體紛紛轉載,孫中山成了新聞熱點,知名度扶搖直上。

英國政府迫於壓力,不得不讓清使館放人。

出來後,前來採訪他的記者門庭若市,甚至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要把他列入《中國人名辭典》。孫中山不忘趁熱打鐵,寫了一篇《倫敦蒙難記》,翻譯成各種文字在全球發行。

孫中山從此有了一個新的身份:革命家。

中國人有句俗話: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

孫中山,之前只是一個人的名字,現在他成了一位名人。

人一旦出了名,走到哪裏都自帶光環!

倫敦蒙難,讓孫中山知道媒體宣傳的力量。後來,他在幹革命過程中,辦了很多報紙。通過媒體來宣傳他的革命思想,當然也爲了和競爭對手——康有爲打口水仗。

一個人,

要是沒有思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孫中山在倫敦呆了1年多時間,他經常出入倫敦圖書館,特別是倫敦蒙難過後,這裏就成了他經常去的地方。

他在圖書館研究了全世界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學說,也研究西方歷史、哲學、外交、軍事、法律、工業、農業等各方面書籍。

倫敦是歐洲政治革命搖籃,這裏彙集了歐洲各派政客,充斥着各種革命思想。德國馬克思、恩格斯,法國盧梭《民約論》、孟德斯鳩《法意》,美國亨利喬治《進步與貧困》。

再結合中國孔子“大道之行,天下爲公。”和孟子“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思想。

他一生追求的革命思想,終於在倫敦誕生了!

這就是赫赫有名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簡單的來說:民族,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民權,老百姓擁有平等的權力;民生,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

第一次系統的提出革命思想。這是舊三民主義,20多年一直堅持的綱領。

到1924年,發表新三民主義,增加了“反帝反封建”、“耕者有其田”口號,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