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又一次将女性安全问题搬上屏幕。仅电影所揭露的司法漏洞、文化落后、女性地位等社会现实问题便给了观众一记又一记重击,沉重的气氛笼罩了整部电影。

“神明不可能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又一次将女性安全问题搬上屏幕。

一场理想化的复仇 但女性安全问题不应止于理想

一场理想化的复仇

《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震惊印度的“黑公交轮奸案”。2012年12月,一名23岁的医学院女大学生在新德里一辆不当班的公交车上遭6名男子轮奸,虽然其中4名罪犯最终被判死刑,但受害者却因为他们的暴行在医院治疗了13天后不幸去世。

一场理想化的复仇 但女性安全问题不应止于理想

《一个母亲的复仇》讲述了18岁的艾莉亚在一次派对活动中遭到强暴,面对受害者的指控和凿凿证据,四名罪犯却利用做伪证、关键证据已被破坏和控告受害者醉酒证词不可信进行无罪狡辩,最终被法庭判为无罪,当庭释放。

艾莉亚的继母戴维琪伤心欲绝,在走投无路后只好依靠私家侦探,以一己之力惩治了四位罪犯。

一场理想化的复仇 但女性安全问题不应止于理想

剧情设定不免会让人联想到前段时间的口碑佳作《三块广告牌》,同样是侵犯女儿的罪犯逍遥法外,正义失格,母亲踏上复仇之路。

但跟《三块广告牌》相比,《一个母亲的复仇》结局太过理想化:母亲亲手惩治了侵害女儿的恶人,警察为正义默认母亲的复仇行为,艾莉亚与继母的嫌隙烟消云散。

一场理想化的复仇 但女性安全问题不应止于理想

正义失格的畸形社会

看似圆满的结局,却让观众看不到任何希望。

在印度,每三分钟就有一起针对女性的犯罪事件,电影所揭露的只是冰山一角。

仅电影所揭露的司法漏洞、文化落后、女性地位等社会现实问题便给了观众一记又一记重击,沉重的气氛笼罩了整部电影。

在四名罪犯在接受法庭审判时,为了逃脱法律的制裁,甚至给受害者扣上了“不正经”的帽子,称她是因为自身原因而被侵害。

看到罪犯被无罪释放,负责案件的刑警明知他们有罪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恶人逍遥法外,而受害者艾莉亚的父亲却只因为愤怒之下打了罪犯一拳便被拘留。

一场理想化的复仇 但女性安全问题不应止于理想

“在这个国家,可以侥幸逃过强奸罪,却不能打一个强奸犯耳光。”

BBC曾根据印度“黑公交轮奸案”采访拍摄了纪录片《印度的女儿》,完整讲述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相关人员的采访报道。

在纪录片中,其中一名罪犯甚至说出“她不应该在强奸时反抗,她应该安安静静的接受强奸”,“死刑会让事情对女孩变得更加危险,现在他们再强奸谁,不会像我们那样丢下女孩子,他们会杀了他”,丝毫没有悔过之意。

一场理想化的复仇 但女性安全问题不应止于理想

但这就是现实。

相比于电影过于理想化的复仇,现实中更多的是无能为力。

女性安全问题频频被搬上荧幕

同期的小语种电影《何以为家》同样反映了女性安全问题,同样是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中,赞恩年仅11岁的妹妹因为是女孩,被剥夺了上学和打工的权利,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但不久便因怀孕流产去世。

虽然影片主要聚焦的是“生而不养”的问题,但妹妹的凄惨遭遇无疑也是对社会重男轻女现象的抨击。

一场理想化的复仇 但女性安全问题不应止于理想

更别提《熔炉》、《素媛》这类赤裸裸揭露儿童性侵的电影。

无数观众在看这两部电影时都会被电影紧张压抑的氛围带动,影片所反映出的无能为力和绝望更让每位观众感同身受,甚至会因为电影中的某些片段产生心理阴影。

一场理想化的复仇 但女性安全问题不应止于理想

电影《熔炉》剧照

《熔炉》上映之后在韩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迫使韩国政府出台了“熔炉法”。《素媛》更是直接推动了韩国化学阉割法案的通过。

但现实多的是法律触及不到的地方。

现实中女性安全问题仍不能保障

电影《素媛》的原型罪犯将在2020年出狱。

韩国法务部曾经披露过对罪犯赵斗淳的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尽管在狱中对其进行了长达400个小时的心理治疗,他依然没有任何悔过的迹象,并且有极高的再犯罪倾向,甚至曾宣称在狱中锻炼身体出狱后进行报复。

一场理想化的复仇 但女性安全问题不应止于理想

电影《素媛》剧照

因为韩国法律有“一事不再理”的原则,此前“素媛案”已经宣判,他不会再增加刑期。虽然韩国在今年3月通过了“赵斗淳法”,根据该法案,曾性侵未成年人的罪犯在刑满出狱后将被继续一对一监视。

释放拥有极高再犯风险的罪犯,大大增加了民众的恐慌,有人甚至提出“是否只有再出现一位受害者,他才能一辈子都在监狱中度过”。

一场理想化的复仇 但女性安全问题不应止于理想

电影《素媛》剧照

在中国,女性安全问题也同样是困扰社会的棘手问题。

5月18日,广东的一位女性网友发文称自己在寄快递时遭圆通快递员猥亵,并且嫌犯借口对方穿着性感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5月19日,北京一档法律节目接到一名张女士的求助电话,称爸爸把自己6岁的亲生女儿强奸了,而自己也在默默忍受着丈夫的家暴。

一直以来,女性安全被来自各方的问题威胁,但真正当问题发生时,女性又往往站在社会舆论不利的一面,“你穿的太暴露了”、“都怪你太美了”成为罪犯狡辩的借口。

但伤害更多的则是来自社会其他人员的质疑,“为什么他不找别人而找你?”、“你穿的这么少,活该被人扰。”

在这个社会,最迫切的反而是公众对猥亵以及性侵犯意识的转变。不管女性穿着如何、行为如何,都不应成为实施犯罪行为的借口。

一场理想化的复仇 但女性安全问题不应止于理想

就像《一个母亲的复仇》所说,“我教了我女儿二十年,让她知道怎么保护自己,而你却一秒都没有教过你儿子,不要伤害他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