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沒忍住還是瞎逼逼了一段。

最新一集的「黑鏡:潘達斯奈基」採用了交互式劇情。就是在劇中不停出現選項,觀衆可以代替主人公進行選擇,小到坐車聽什麼音樂、早餐喫什麼麥片,大到要不要殺死父親、分屍還是埋土(是的,就是這麼暴力的)。

由於是情景交互模式,部分劇情可以選擇不同的模式,所有劇情走向片長達到了312分鐘。

我雖然沒有刷到5個小時,但至少也看了3個小時,也把Netflix確認的5個主要的不同結局看了個遍。

一直是「黑鏡」的忠實粉絲,科技是中性的,但是一旦結合了人性,可以激發、放大人性中醜惡的一面,黑鏡中很多劇情就是涉及這樣的討論。

黑鏡:潘達斯奈基是講一位年輕的遊戲開發程序員將一部涉及心智控制的情節複雜的小說改編成電玩,在開發的過程中,他不斷被擾亂心智,並開始對現實產生懷疑。

看完這一集,說實話,5個結局感覺都不是特別好。但是牛逼之處真的太多。(說到我都想趕緊去囤Netflix的股票了)

關於交互式劇情對人注意力的吸引

我是一個嚴重的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注意力常常被手機各種SNS分散,總是忍不住刷朋友圈和微博,可能有一點FOMO症狀。

對於我這種不到20分鐘就要開始刷一圈社交網絡的人來說,正好注意力被分散的時候,劇情來了一個選擇項,強行將我的注意力拉回到劇中。

這正是「黑鏡:潘達斯奈基」主創編劇 Charlie Brooker 想要達到的效果。他本人也是有嚴重的注意力不足,而遊戲,因爲有着玩家偏向“贏”或是達到“主線結局”的需求,玩家能夠集中注意力去跟着情節進行選擇和走勢。

關於交互式劇情背後

傳統戲劇影視中,強調觀衆和角色的“代入感”,通過主人公的遭遇來調動觀衆的情緒。而交互式劇作中,由於主人公和觀衆身份和所處世界懸殊,往往被強調的是不同,代入感無法發揮出來。

使用不斷的選擇項,刺激觀衆的是,好奇心、窺探欲、控制慾和上帝視角。

“我們替主人公做決定的時候,並不是想讓他得到更好的歸屬,而是想讓自己看到更有趣更刺激的東西”。

的確,當“殺死父親”和“離開”的時候,我毫不猶豫選了“殺死父親”;當“將屍體埋在土裏”和“暴力分屍”的時候,我也毫不猶豫地選了“暴力分屍”。

有種潘多拉魔盒被打開的感覺。

關於選擇

這個交互式劇集應該給很多選擇困難症的朋友們造成了不小的難題。在劇中,你的選擇直接導致劇情的走向,直接導致主人公後續的遭遇。

說真的,這種能夠操控別人人生的感覺是有點爽。

現實生活中,你是你選擇的總集

可能不存在什麼的命運轉折點,所謂選擇的結果,不過是一個人學習、經驗、慾望、恐懼、性格長期積累的集中體現。

不管有多少次重新選擇的機會,結局應該都是差不多的。

因此,爲什麼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命題。

一個人發展歷程,誠然和大環境大趨勢息息相關,但是選擇的結果卻是“因果”關係,即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造就今天的你。

去哪「黑鏡:潘達斯奈基」?

交互式劇集版本只有在Netflix上有,國內的朋友們只能牆出去,然後在Netflix上註冊賬號,會有一個月的免費使用期。

不續費的,記得看完要在一個月內取消訂閱,不然會在你綁定的信用卡上直接扣錢。

國內人人影視有一個90分鐘的版本,但是沒有交互式,是按照一個特定的選擇的劇情版本。

建議還是牆出去,註冊個Netflix賬號,體驗一下這個牛逼的交互式吧。

參考文章:

乎:如何評價《黑鏡:潘達斯奈基》(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913304/answer/562693091

原創不易,歡迎轉發分享

雜食

short the worl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