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

浙江在線4月2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章咪佳 通訊員 張旻璐)一陣冷空氣過境,氣溫回暖,春風拂面的日子又回來了。當和煦暖風夾雜着紛紛擾擾的飛絮撲面而來時,你會不會——臉癢癢?

這種困擾由來已久,古人在描寫春天的詩詞中,不乏“狂飄”“撩亂”等等的字眼。

但在當下這個暮春之季,各種飛絮,到底是楊花、柳絮,還是其他什麼,你分得清楚嗎?

古代詩詞中

“水性楊花”指的是柳絮

關於柳絮到底是什麼?從古至今的說法有些演變。

《辭源》中,對“楊花”的解釋就是“柳絮”。庾信《春賦》講:“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可見,在農曆二月底三月初的時節,漫天飛舞的是楊花。

而在隋代無名氏的《送別》中說:“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這首詩中包含了“楊柳”、“楊花”、“柳條”幾個詞,它們都是同一種植物的屬性。這裏的樹是柳樹,“楊柳”指柳樹,“楊花”是柳絮。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趙雲鵬老師說:“不同的時代和語境,對楊花的理解和使用也不同。古代楊柳一般就指柳樹,現在指楊樹和柳樹的合稱。所以古代的楊花,應該指的是柳絮。”

“楊花”,有點耳熟吧?對,水性楊花裏的“楊花”。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

因爲楊花的確太特別了。春天裏,別的花都好好地待在枝頭爭奇鬥豔,楊花卻不走尋常路。它們生怕自己灰頭土臉又微小的樣子,會在五彩斑斕的春天被人忽略,所以一定要離開枝頭飛起來,飛到你的眼睛裏,飛到你的鼻腔裏,讓你不得不把它當回事。

它們的“行銷”套路是成功的,名不見經傳的小“楊花”,在每年的這個時節,變成一個熱詞。

梧桐絮也來湊熱鬧

一年裏要發作兩次

在現代語境中,柳絮和楊絮,各歸各樹,分別指的是楊樹和柳樹的種子。

從外形上看,楊絮的質地更加凝聚,有點像棉花;而柳絮纖維更加纖細、分散,可以隨風飄更遠。

然而這個季節,在南方漫天飄舞的,除了柳絮與楊絮,還有一種梧桐絮。

梧桐絮是由法國梧桐產生的。法國梧桐一年有兩次飄絮的時節:一個是每年三四月份。春天正值法桐發新葉之時,新發的葉子背面會有一層絨毛。待到新葉生長到一定程度時,絨毛脫落便形成了芽衣絮;另一種飛絮是果毛絮。當梧桐的果實成熟時,便會炸裂,暗黃色、呈球狀的果毛就漫天飛舞,形成黃色飛絮。這種飛舞的果毛絮基本要持續到6月份。

與白色的楊絮、柳絮相比,黃色的梧桐絮更好辨認。它的吸附能力更強,更容易引發過敏反應。

飛絮影響交通和行人健康

大樹要打結紮針

飛絮僅僅是看着浪漫。

“雖然楊絮柳絮等本身是無毒的。”杭州市中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陶承軍說,但是由於飛絮飄浮在空中,會攜帶空氣中的塵蟎、細菌、病毒和花等,就會形成過敏源,引發皮膚過敏。飛絮也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

飛絮還對公共安全、交通安全和公共設施造成危害。比如,飛絮可能遮擋行人、車輛出行視線,影響交通安全。由於飛絮很輕,飄浮在空中一旦落下就會聚集成團,極易引燃,導致火災。

前兩年,杭州市綠化管理站在多個城區選取了1300餘株柳樹做了抑制藥劑實驗——你可能也留意到了,大樹掛上了鹽水。實驗發現,打了“結紮針”的柳樹,柳絮的抑制率甚至可以達到100%。今年起,杭州將給全市胸徑大於20釐米,生長正常的柳樹雌株集中注射抑制劑。

陶承軍說,容易過敏的朋友,最好在飛絮季戴上口罩,“口罩能幫助緩解部分過敏症狀。”

“同時,保證飲食健康也能緩解由飛絮引起的過敏症狀。春天應多喫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儘量少喫或不喫容易引發春季皮炎的光感性食品,如泥螺,油菜等。”陶承軍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