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五月已悄悄过了一半。它轻轻越过了立夏,在月初温暖的天气中,注入了好几分暑热。

时光总是如此,静逝如流水,流淌不息,不发出半点声响。

老子说:“适者,来也;去者,顺也。”

人虽然难免要变老,但人生四季,春华秋实,生命每一岁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岁月可以改变我们的容颜,但幸亏,持有何种心境,主动权却是握在我们手里。

人到中年,最重要的是心。

人过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01

人过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你是否还存有以前的老照片?

儿时最开心的是做什么事情?

上学时最喜欢和谁一起玩耍?

关于过去的记忆,是否还清晰地保存在脑海?

人越长大,也越容易迷失在应接不暇的生活节奏里,似乎失去了感知时光的能力,然后在某一天醒觉,发现时光老人从未停下过它的脚步。

时光匆匆,对于生命中形形色色的事物,不需要全部记住;

但总有那么一些不愿舍弃的美好与珍贵,需要被小心翼翼地珍藏在记忆的宫殿里。

有句名言说:当你无法再拥有的时候,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

做人,要存有一颗念心。

用心感知时光的变迁,并去努力记住生命中的美好瞬间。

点点滴滴,是岁月的洗礼;

深深浅浅,是时光的旋律;

人过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有段话说得很好:

时间是冷色的,时光才是暖色的;

时间是记录者,而时光是陪伴者;

时间让人猝不及防,时光可以通向过往。

回忆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把握当下,珍惜寸寸光阴;从而不留遗憾地走好将来的每一步,在感怀生命中不断前行。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人过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02

人过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有句话讲得好: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说的是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心态。

人到中年,要有一颗学心。

到而立之年,不少中年人已经固定在一个相对体制化的公司里了,圈子的半径很小,身处其中容易止步不前,思维像被“裹挟”了,逐渐僵化。

近些年,一场互联网风暴就让很多中年人如履薄冰,再眨眼间,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其实,在知识迭代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相信光靠关系网和人脉就能获得成功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保持一颗学心,做好终身学习的思想准备,才是正解。

人过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践行者,84岁开始学习使用电脑,86岁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后来还打算开“博客”。不甘跟在时代后头的于光远,以乐观的生活态度治学为乐、安度晚年。

梁文道说:“什么叫老,老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少了,这个就叫做老。”

什么叫年轻人呢?就是在他前面路好像无限宽广,能做很多不一样的事。

于光远先生以终身学习的姿态,诠释了:年龄无法限制一个人的活力;

若每天都在积极拥抱新鲜事物,思维保持神采飞扬,怎能不洋溢着年轻的气息呢。

人过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03

人过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南怀瑾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人活到极致,是朴素。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离官场,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回归了朴素。

陶渊明深知,繁华终究是过眼云烟,修得一颗素心,便能淡然面对一切浮世纷扰。

有一句话说的好:生命是为自己而存在。它是一种朴素而自然的事情,不是在众人之前的杂耍。

是呀,生命不是活给别人看的,生命就是一朵花,静静地开,悄悄地落。

修得一颗素心,不乱于心,不困于情。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人过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朴素不是脱世,而是历尽世间喧闹浮华,更懂细水长流的平凡生活的可贵;

朴素也不是逃避,而是想回归到生命的本真——为随心、快乐而活!

一个人的时候,点一根香,泡两杯茶。

一杯敬往事,帮消化所有的担忧;

一杯敬回忆,让所有的快乐保留。

人过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人到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一颗念心,

拥抱时光,不负年华

一颗学心

终身学习,常葆活力

一颗素心

回归本真,自在快乐

来源:杯小茶,爱茶、懂茶的人都在这里!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