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侃或与慧远大师素未谋面,已有金像之缘。当时慧远大师真诚地邀请陶渊明加入“白莲社”。

陶侃,字士行,庐江浔阳人。东晋时期名将,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侃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刻苦攻读,年轻时即出任官府的小官。一次,他把一些腌制的食物送给母亲。

母亲问:“这是哪里来的?”陶侃派来的人说:“是官府的。”母亲便将食物封好并且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忧愁啊!”

后来陶侃为政慎密,勤于职守,有“路不拾遗”之治,并且励人惜时,留下诸多美谈,清誉当时,传于后世。如惜谷、运甓、惜阴等事。

陶侃惜谷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呵斥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陶侃运甓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晨把砖搬到屋子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屋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惜阴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恭敬有礼,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晚年,陶侃以卓越功勋位极人臣,但却能“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安逝樊溪,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唐德宗时,陶侃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陶侃初对佛法不十分信任,在任广州刺史时,经常夜梦五台山众僧跟从乞食。陶侃不以为意,及至在南海建筑旗坛之时,渔人经常看见海滨流光数丈,经日不绝,往告陶侃。

陶侃即派人打捞,不多时,便从海底捞起一座金佛像,抬上船。见金像座下刻有铭文,称是阿育王所造的文殊菩萨像。

陶侃读梵书,梵书曰:“昔阿育王统阎浮,敩鬼王制狱,悲残酷毒不堪。文殊菩萨乃在汤镬之中现身,火灭汤冷,生青莲华。地狱吏卒告诉阿育王,王心感悟,即日毁狱,造八万四千塔,并文殊菩萨之像,散步天下,这一尊乃是其中之一”。

陶侃观此瑞祥,自此倾心佛法,将这尊金像送到武昌寒溪寺供奉。一日,寺院住持珍常和尚外出,夜梦寺庙失火,唯独供有文殊金像的殿堂有神物围绕。珍常和尚急驰还寺,庙果然焚毁,唯有供奉文殊金像的殿堂安然无恙。

陶侃见金像如此神灵,转任江州刺史时,下令将金像迎请江州。却不料载有文殊金像的船只行至江心,风涛大起,金像复沉长江。

北宋尚书兼文学家陈舜俞先生在《庐山记卷一》中记载此事云:“晋陶侃初为广州刺史,海滨渔人□见夜有光艳,遂网之,得金文殊菩萨之像。”“侃以送武昌寒溪寺。主者僧珍常往复口,梦寺火,而像屋独有神物围绕。珍驰还寺,果已焚,惟像屋并存。侃移督江州,以像神灵,使人迎以自随,复为风涛所溺。”

后来,慧远大师创建东林寺。寺建成后,远公在江边虔诚焚香祈愿,文殊金像奇迹般浮出水面。慧远大师迎请回寺后,先在神运殿供奉,后在莲池旁另造重阁以供奉,并制文殊瑞像赞。

史载当时荆楚两地,有民谣曰:“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宿。邈何遥遥。可以诚致,难以力招。”以调侃陶大将军徒有武力,却难以感动神像,反衬慧远大师的至诚心使金像浮出水面的神奇感应。

陶侃或与慧远大师素未谋面,已有金像之缘;而陶渊明与大师虽有君子之交,却是当面错过。

慧远大师,二十一岁便跟随道安大师潜心修炼,精进为道,发心广大。后来,慧远大师南下驻锡庐山,一住即是三十多年,庐山也因此成为当时南方的佛教中心。

在庐山居住期间,慧远大师与著名诗人陶渊明常有往来。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也是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诗人,他追求质朴清幽的田园生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又因故时官时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上任仅八十多天,便作《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

弃职飘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在多年的交往中,陶渊明与慧远大师成为很好的朋友,诚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还曾留下虎溪三笑的传说。陶渊明是一个很喜欢喝酒的人,然而慧远大师不食酒肉,由此看来,陶渊明和慧远大师之间的结交是很不容易的。

陶渊明和慧远大师能成为好友,原因之一是双方都欣赏对方的才气和看淡世俗的人生态度,另外的原因是慧远大师有很大的肚量容纳嗜酒的陶渊明。

慧远大师与刘遗民居士等人在庐山结社,后人称之为“白莲社”。当时慧远大师真诚地邀请陶渊明加入“白莲社”。陶渊明提出,只要能够让他喝酒,他就加入“白莲社”。

慧远大师简小节而取其旷达,以大慈悲心,答应陶渊明可以允许他喝酒。然而陶渊明加入“白莲社”不久,便徘徊而去。

印光大师曾经为陶渊明惋惜说到:

陈剑潭先生信因果,而思欲发明,而复不肯念佛,乃文人习气。当日远公以陶渊明胸怀空旷,可以学道,招之入莲社。彼殆以酒为命者,知佛门戒酒,不敢遽许,因曰,许某饮酒则来。远公大慈悲心许之。彼来念佛三日,攒眉而去。以但能放下,不能提起。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与魏梅荪居士书十六》)

陶渊明与慧远大师缘分不浅,可惜辜负了慧远大师的一片苦心。一念之间,圣凡两隔,不知五柳先生是否再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