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機票200元託運費860元,未必就不合理,但動輒就引發糾紛的事實也應該讓廉價航空公司知道,對乘客多些規則的主動告知並沒有壞處。

近日,歸家大學生買了便宜打折機票,卻付出昂貴託運費的故事,引發廣泛關注。據報道,某航班打折機票的費用僅200元左右,但不到100斤的行李,託運費竟然要收860元。這名乘客當時就“不淡定”了,但是也只能無奈辦理了託運。

對此,該航空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從2018年10月28日開始就變成低成本的航空了。所有低於四折的機票,都已經沒有免費托運行李名額。關於這方面的相關公告,旅客可以在航空公司官網查到。“一切收費都是合乎標準的,望旅客理解。”

解釋雖然無瑕疵,但是背後所引發的“廉價航空不廉價,旅客很受傷”的問題卻仍值得反思。

此事並非孤例,國內廉航在行李收費上引起的糾紛時有所聞,特別在重要假期時段,這類問題出現得更頻密。

但從規則合理性上講,該航空公司未必站不住腳。所謂廉價航空,其基本經營模式就是通過儘可能嚴格有效的成本控制,來提供大量便宜的機票。控制成本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儘可能快地週轉,一是擴大收費服務的比重。而行李託運顯然是擴大收費服務的重頭戲,無論境內、境外,這其實已經成爲廉價航空的通用做法。

饒是如此,該航空公司的做法卻難以讓旅客合意。事實上,廉價航空公司遠可以做得更多,來避免“天價託運費”事件的發生。

按照常識,不少廉價航空公司的行李票提前從網上購買和從櫃檯購買,價格相差很大。有的航空公司,在網上購買10千克的行李額度需130元,而在櫃檯購買,則要380元。換言之,涉事大學生如果提前知道此類信息,從網上購買行李票,而非在登機口被攔截,所需要承擔的託運費可能遠低於860元。

無可否認,此類事件頻發,跟部分旅客相關知識、信息的缺乏不無關係。很多旅客對飛行的瞭解說不上深入,更談不上精確區分普通航空公司和廉價航空公司的區別。但在託運費多次發生糾紛甚至鬧上法庭的情況下,廉價航空公司不妨改進工作,以承接公衆的期待。

選擇廉價航空公司的乘客,往往是對價格更爲敏感而願意忍受其他方面服務的縮減或不便。搭乘飛機對他們而言,本來是需要決心的消費決策。

鑑於此,廉航和相關銷售渠道不僅要讓乘客清晰地知曉具體的花費,還宜在常識普及方面多做些工作,在以低價吸引旅客的同時,也突出介紹廉價航空的特點、能夠提供的服務、與其他航空公司的不同、相關的規定等。這樣既能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也避免在產生糾紛後浪費更多的資源和時間。對航空公司而言,做好了這些,也有助於搶佔潛在的市場。

就在這兩天,國內10億人沒有乘坐過飛機的話題在發酵。數字未必確切,但仍未坐過飛機的人數不少卻是事實。這些人或許會在未來嘗試乘坐廉航。在此情況下,廉價航空公司不妨多些對收費等方面規則的主動告知。如果總是不能認識到市場的潛力,忽略乘客對信息透明及時的合理訴求,那廉航的麻煩還會持續,即便“合法合規合理”,社會對“天價託運”的質疑也難停止。

□楊勁松(旅遊學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