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這些藤茶長高了許多,發的嫩芽也多了,採摘起來要快些。去年第一年來採摘,勾着腰桿就像在地上找針。”5月23日,在黔江區鄰鄂鎮五馬頂村一藤茶基地務工的羅美秀,與當天一起採摘藤茶的姐妹們拉開了家常。

羅美秀是五馬頂村二組村民,她家有4畝土地流轉給藤茶基地。之前,她在外地打了幾年工,後來回家照顧年老的父母。自村裏建起藤茶基地後,她在照顧父母的同時,長期到基地務工,一年可收入15000元。

據瞭解,五馬頂村在2014年前,年輕勞動力都在附近煤礦打工,村裏沒有像樣的農業產業。如今,村民依靠科技興農,助推鄉村振興,種植1000畝藤茶,百合和烤煙等產業。藤茶是鄰鄂鎮2018年引進和動員兩個返鄉農民打造的畝產萬元立體農業示範基地。其中“塞上藤茶”基地面積有520畝,基地負責人羅啓合爲白石鄉村民。他在外打工期間,是一次與朋友一起在茶樓喝藤茶時,因其藤茶甘甜的味道引起了他的注意,便向茶樓老闆瞭解藤茶的產地、功效,以及適合哪些地方種植等。

羅啓合回到黔江後,欲結束在外奔波的日子,先後6次去外地的藤茶基地考察。考察回來,又開始物色種藤茶的基地。

2018年春節剛過,羅啓合爲尋找合適的基地,去過白土鄉、水市鄉,最終把基地確定在海拔1070米的鄰鄂鎮的五馬頂村,流轉180戶村民的520畝土地,請來挖機挖地栽茶。在茶葉栽到地裏和快要採摘時,黔江區科學技術協會爲其邀請相關專家上門指導加工藤茶技術,當年就加工幹藤茶200餘斤,收入20餘萬元。

目前,在羅啓合的藤茶基地,涉及流轉土地的建卡貧困戶28戶、低保戶6戶,並長期解決這些特殊貧困家庭就近務工,幫助他們實現脫貧越線。

“賣茶的收入,剛好夠土地租金和付給工人的工資。今年基地預計可產幹龍鬚茶4000斤,產值320萬元,成熱葉1萬斤,產值120萬元左右。”羅啓合說,藤茶的採摘期長,每年自5月下旬開始採摘至9月底,每個月可採4次。

藤茶歷史悠久,《詩經》和《茶經》均有記載。藤茶爲顯齒蛇葡萄科,是武陵山地區的天然綠色飲品,具有飲用價值和藥用價值。 今年5月15日,羅啓合帶了30斤藤茶前往杭州茶博會參展,深受國內外客人青睞,還簽下好幾筆可觀的訂單。

“我接下來就是把藤茶產品從‘一村一品’,上升到黔江區的一個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成爲助推黔江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一個新新興產業。”羅啓合說,依託當地良好的植被和氣候,嘗試藤茶“公司+基地+農戶”及“採摘+農家樂+鄉村旅遊”的模式,把基地擴大到2000畝,帶動農戶發展3000畝,打造鄰鄂鎮“藤茶之鄉”,形成藤茶採摘和鄉村旅遊產業鏈,全方位助力村民脫貧增收。

作者:李詩素

來源:武陵都市報

總編:汪 彬

主編:龔節佑

編輯:李 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