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劉大爲:關於速寫

速寫首先是解決造型問題最快捷、最可靠的手段,是畫家瞭解、熟悉對象形體結構、運動規律的手段。畫好速寫有許多因素,最首要的是觀察方法。學畫者首先應訓練眼睛、觀察對象、研究分析對象,從整體出發,全面把握對象的整體形態,突出重點,突出主要特徵,強化主要特徵,抓住第一印象,迅速把對象動勢、結構、神態描繪出來。在抓大形的同時,亦要注意主要特徵及重點細節的深入、精微刻畫。

——摘自《北京大學藝術學院2015中國畫教學文獻》

劉大爲:關於速寫)

劉大爲,1945 年生,祖籍山東諸城。1968 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系。1980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班。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主任,解放軍美術創作院院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關 於 速 寫

文/劉大爲

藝術實踐是鍛鍊造型能力的根本途徑,而速寫這一最爲基本的藝術實踐,近些年來似乎不爲學畫者所重視了。究其緣由,無非是現在手中有各式照相機,一拍全有,用不着日曬雨淋、費神勞力去畫速寫。速寫靠的是水滴石穿、鐵杵磨針的精神去修行的,當前急功近利、浮躁享受之風日盛,這樁苦差事,自然就被荒廢了。加之前些年藝術流行鄙視表現生活,鼓吹虛無主義、自我表現,盲目模仿、照搬一些現代流派,迫求荒誕、怪僻之風,對速寫這一重要基本功的干擾,自不待言。

想當初做學生學畫時,口袋裏時時揣一本自訂的速寫本,手不釋卷,筆不停揮,在食堂排隊打飯時也不失速寫良機,到寒暑假探親時,火車車廂內更是速寫的好課堂,各式人等,盡情寫來。當時各藝術院校中,有不少在火車上因畫速寫誤會鬧出的笑話。即使做了大學教員後,這一習慣仍未改。那時,帶學員到邊陲山區、高原牧場寫生,沒有相機,全憑一支畫筆。早晨一起牀,就喊醒學員,背起畫夾,懷揣乾糧,驕陽烈日,風雨無阻。碰到好形象、好景物,激情大發,席地而坐,攤開畫夾速寫起來,好不痛快。回住所後,再一頁頁翻看當日收穫,分類整理,喜不自禁。每次體驗生活,我所作的速寫數量竟大大超過學生,故有些學生戲言,跟着我,把他們全都畫“綠”了。多年來樂此不疲,畫稿積案盈篋,這一苦功修煉,得益匪淺,現在作畫時,不論尺幅小幀,或者是鴻篇鉅製,都不至於在造型問題上汗顏。

有鑑於此,我覺得現在很有必要着力提倡速寫,特別是到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去速寫。

速寫首先是解決造型問題最快捷、最可靠的手段,是畫家瞭解、熟悉對象形體結構、運動規律的手段。畫好速寫有許多因素,最首要的是觀察方法。學畫者首先應訓練眼睛、觀察對象、研究分析對象,從整體出發,全面把握對象的整體形態,突出重點,突出主要特徵,強化主要特徵,抓住第一印象,迅速把對象動勢、結構、神態描繪出來。在抓大形的同時,亦要注意主要特徵及重點細節的深入、精微刻畫。

在完成速寫過程中,要始終相比較,上下左右相互聯繫,在比較中正確地描繪對象。觀察對象時還應注重由表及裏深入研究,不要被表面衣着、服飾所迷惑。

速寫不同於長期素描之處,在於對象稍縱即逝,從觀察到記憶、落筆的過程,密切眼和手的配合,很快抓住對象最典型、最生動的動態、形象,把這一強烈印象反映到紙上。

在進行速寫訓練時,一般要先慢後快,先靜後動,先簡後繁,先寫後默,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才能奏效。我在教學時採用的強化訓練法,不失爲較快提高速寫能力的好途徑,即在藝術院校低年級時,拿出一段時間(約一個學期左右)加大速寫量,強化速寫訓練。在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集中力量突破一些問題,勤能補拙,熟能生巧,使速寫能力達到相當水平,在這之後方可不斷去鞏固、提高和深化。

有關速寫的技術、技巧問題,在此就不一一贅述。速寫有其技藝性的一面,更重要的意義、價值在於它是畫家與生活聯繫的媒介。在面對生活、手執畫筆去認真完成速寫的同時,恰恰就是畫家全身心地去觀察生活、研究生活、體驗生活、全面認識生活的過程。長期的速寫使畫家廣泛深入地接觸社會、自然與人,去捕捉生活中最美好的形象、場景,去發掘動人的藝術創作素材。在不斷提高審美意識中,速寫也體現着畫家的藝術品位、風格。好的速寫本身就是最爲真率、質樸,最爲生動、自然,最能代表畫家感情色彩與藝術修養的藝術品。

在進行速寫訓練時,

一般要先慢後快,

先靜後動,

先簡後繁,

先寫後默,

循序漸進,

持之以恆才能奏效。

相關文章